假日悠閒的親子日,一名媽媽帶著三名年幼女兒享受親子時光時,一隻黑狗突然竄出,無預警撲向三歲女童,兇猛狂咬!母親見狀驚慌阻擋,但女童已多處受傷,送醫檢查後,肩膀、眼瞼、背部多處咬傷,血流滿面、傷勢嚴重。
▲女童被咬得滿臉是傷,看得令人心疼!
影片中,只見黑狗看似沒有攻擊性的靠近母女,沒想到黑狗嗅聞之後就對年紀最小的孩子猛攻,媽媽見狀趕緊將狗狗拉開,只見小女孩倉皇逃離,不敢想像假設媽媽來不及在第一時間反應,後果會有多嚴重。
所幸經急診處理後,三歲女童已無生命危險,但臉部傷口深且靠近眼睛,後續還需要持續追蹤治療,外傷尚可痊癒,心靈的創傷更是要時間才能恢復如初。
警方調查發現,該犬隻為附近住戶飼養的中大型犬,當時疑似因門未關好而衝出攻擊路人,依《動物保護法》第29條,若確認未妥善約束犬隻,導致他人受傷,飼主可處5萬至25萬元罰鍰,並可能涉及刑法過失傷害罪。
狗咬人誰該負責?法律這樣規定
依《動物保護法》第29、30條,飼主若未妥善約束犬隻,導致他人受傷,最高可罰 25萬元,並可能被沒入犬隻。
若造成孩童或民眾重傷,警方可依《刑法》第284條「過失傷害罪」偵辦,最重可處 6個月徒刑或罰金。
同時,根據《民法》第191條,飼主須負民事賠償責任,包括醫療費、整形費與精神慰撫金。
簡言之,狗雖不懂法律,但飼主要懂責任,只要一時疏忽,就可能付出沉重代價。
根據農業部統計,台灣每年都有數百起狗咬傷人的案件,且受害者已孩童居多,這起三義惡犬咬童的事件,再次敲響家長和飼主的警鐘,面對狗隻攻擊,預防永遠勝於事後補救,以下幾點請家長與飼主務必注意:
孩子身形矮小、動作快、聲音尖,最容易被犬隻誤認為威脅或獵物,家長可從日常培養孩子的「狗隻安全意識」開始:
1.不主動接近陌生狗:即使看起來乖巧、搖尾巴,也別伸手觸摸。
2.遇狗保持冷靜:不要跑、不要尖叫,應慢慢往後退並避開視線。
3.用物品自我防護:若狗突然衝上來,可用書包、外套、傘擋在身前。
4.避免高危區域:外出時避開巷弄、空地、施工區等放養犬常出沒的地方。
5.受傷後立即就醫報案:狗咬後應清洗傷口、施打破傷風或狂犬病疫苗,並通知動保單位追查犬隻來源。
★小提醒:陪孩子外出時,請留意周遭環境,不要讓年幼孩子獨自走在前面,特別是陌生住宅區或市場邊。
犬隻攻擊事件多因人為疏忽造成。身為飼主,應該做到以下幾點,才能真正保障人與狗的安全:
1.外出必繫牽繩與嘴套:牽繩長度應在1.5公尺以內,有攻擊傾向的犬隻須佩戴嘴套。
2.居家防護不可鬆懈:確保院門、柵欄關妥;若犬隻會跳躍或衝出門外,應加裝防逃裝置。
3.定期訓練與社會化:讓狗習慣各種聲音、人群與環境,減少恐懼性攻擊行為。
4.了解犬隻個性與警訊:若狗出現低吼、豎毛、直盯等警戒動作,應立刻制止並隔離。
5.登記、晶片與疫苗不可少:依法辦理寵物登記、施打狂犬病疫苗,是每位飼主的基本義務。
6.發生意外主動處理:若犬隻攻擊他人,應立即送醫協助、報警並配合調查,切勿逃避。
如果不幸被狗狗咬傷,第一時間要先遠離狗隻,避免再次攻擊,若現場有家長或成年人,立即控制情況、保護傷者。
立刻清洗傷口相當重要,因為必須要去除狗口的唾液與髒汙,可用清水沖洗至少15分鐘,可搭配肥皂輕輕搓洗。
可先進行簡易的消毒,用碘酒、酒精或醫用抗菌藥膏消毒傷口,包紮乾淨,避免二次感染,但還是一定要就醫!
輕傷也要就醫,醫師會評估是否需要縫合,根據傷口情況,決定是否注射破傷風疫苗或狂犬病疫苗,保留傷口照片與醫療紀錄,未來申請賠償或法律程序時會用到。
★小提醒:千萬不要自行拖延或忽視傷口,即使只是輕微抓傷,也有感染風險,及早處理才安全。
向當地派出所或警察報案,通知動保單位或農業處,確認犬隻是否接種狂犬病疫苗,以及飼主身份,也可以讓社區民眾了解該處有需要注意的惡犬,避免再度發生意外。
若出現紅腫、流膿、發燒等感染症狀,立即回診,心理上若有驚嚇或創傷,也可尋求心理諮商協助,特別是小孩。
養狗不是只有愛牠,更要負責任地保護別人不被牠傷害,只有家長提高警覺、飼主落實管理,不慎被狗咬傷也不要太驚慌,事情預防,事後妥善做好處理,悲劇才能不再重演。
整理撰文/王佳琦
照片來源/我是三義人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