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臺北市立萬芳醫院收治了一名8歲女童,她從小右側脖子就會偶爾流出透明液體。家人原本以為只是小毛病,帶去診所治療也沒有改善。直到最近分泌物變得黃濁、有惡臭,孩子又喊痛,才緊急轉診到醫院。經檢查,醫師確診她是「鰓裂囊腫」,並安排手術完整切除,術後恢復良好,目前追蹤沒有復發。
萬芳醫院小兒外科主任黃振盛醫師說明,鰓裂囊腫是一種先天性的頸部小囊袋,是胚胎發育時脖子裡原本應該退化的組織沒有完全消失所留下的。
常見的位置在脖子兩側靠近肌肉的地方,平時可能看不出來,但有時會流出透明黏液,一旦感染,會變成黃白色膿汁,伴隨腫脹與疼痛。
在孩子嬰幼兒時期通常不明顯,常要到學齡期,因為反覆感染或分泌物異常,才會被爸媽注意到。
▲8歲女童患有第二對腮裂囊腫,因感染化膿流出黃色及帶有異味的膿液。(圖/萬芳醫院提供)
黃振盛主任提醒,光靠抗生素只能壓住發炎,卻不能根治。如果一直拖著不處理,囊腫會反覆感染,不只讓孩子不舒服、影響外觀,甚至還可能在長大後出現惡性變化。
這次女童的囊腫路徑長達5公分,醫療團隊採用「階梯式切除法」,順著囊腫的路徑分段清除,不僅能徹底移除,也能縮短傷口,減少留下明顯疤痕的風險。
很多家長會把鰓裂囊腫誤以為是皮膚膿包或淋巴腫大,因而延誤就醫。黃醫師提醒:如果孩子脖子同一個位置反覆腫脹或有分泌物流出,或是感染後一直不好、反覆復發,就要提高警覺,盡早帶去給小兒外科或耳鼻喉科醫師檢查。及早治療,才能避免感染反覆發作,也能讓孩子少受罪,外觀上也比較不會留下痕跡。
整理撰文/江睿毓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