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游職涯諮詢師 洪燕茹(燕子)說,孩子總有一天會長大,對媽媽的依賴會慢慢減少。當你的自由時間開始增加,那種想要重新跟社會接軌的渴望,會自然浮現出來。關鍵是,不要等到「非做不可」才準備,而是現在就開始一點一滴地鋪路。
很多媽媽一談到回職場,第一個反應就是:「可是我已經離開太久了。」但其實,這段時間你並不是「空白」,只是換了一種生活模式。
先花一到兩週的時間,記錄一下自己每天的行程,特別是「真正屬於自己的時間」。這個步驟很重要,因為照顧與接送孩子是多數媽媽最大的顧慮。當你了解自己每天有多少空檔後,就能判斷適合找全職、兼職,還是接案的工作。
接著,想清楚自己的方向:你要回原本的行業,還是想趁機轉換跑道?如果過去的工作強度太高,會影響你想要維持的家庭生活,那可能就要重新評估。先認識自己、掌握自己的時間,才能更清楚下一步該怎麼走。
燕子老師分享,職游團隊有一套職涯探索牌卡,透過「內三角」和「外三角」來幫助大家更了解自己,並規劃職涯方向。職游是一家以心理學為基礎的社會企業,提供職涯諮詢和培訓服務,目的就是希望大家在工作和生活中都能找到價值和意義。
►「內三角」認識自己:包括你的特質、熱情、能力和價值觀。能幫你找到真正驅動自己的核心優勢。
►「外三角」了解環境:包括職位、產業、公司(規模、文化、外商或本土),讓你知道市場上有那些選擇。
這個方法的好處是,把「我擅長什麼、我喜歡什麼」和「市場有哪些機會」結合起來。舉例來說,如果你喜歡幫助人、又有創造力,那教育、輔導、諮詢類的工作就可能是選項。反過來,如果發現對有些產業或職位不太了解,那就主動查資料、訪談有經驗的人、或善用Google和 AI 來補充資訊。
重塑對「空窗期」的看法
很多媽媽離開職場好幾年,甚至超過十年,常會覺得自己「好像跟不上了」。但其實,這段時間累積下來的經驗,也能轉換成有價值的職場資產:
►兼職或打工:像清潔工、門市銷售、臨時櫃姐、課後家教、才藝班助理,甚至是幫忙發傳單或支援活動,都是實實在在的工作經驗。
►育兒活動:陪孩子做美術、手工藝、遊戲設計,或帶孩子參加比賽、規劃親子活動,都能整理成作品集,展現你的耐心與創意。
►社區或志工服務:參與社區管委會、學校志工、社團代課等,展現你的組織能力和人際互動技巧。
►進修與學習:參加專業課程、婦女中心的培訓、線上學習新技能,都是自我成長的重要累積。
另外,燕子老師也提醒,媽媽們其實擁有三大特質:穩定性高、心理韌性強、善於人際互動。這些優勢,在需要耐心與溝通的產業(例如服務業、教育)特別受歡迎。
回到職場不只是你的事,也需要全家的支持。照顧資源的安排、接送孩子、應對突發狀況,都要先和伴侶討論清楚。比如誰負責接送、誰做晚餐、假日誰照顧小孩,最好都能有明確分工。這樣不只讓你在工作上更有安全感,也能減少家庭摩擦。溝通時不要只說「我想回去上班」,而是一起討論可能遇到的困難與彈性方案,這對平衡家庭與工作非常關鍵。
方向和心態準備好之後,接下來就是行動的時候了。每個人的情況不同,有些人已經有明確的工作計畫,可以直接全職投入;但若還在探索方向或想先暖身,也可以選擇先循序漸進,一步步來。
如果還不確定方向,可以先用一些小方法試試看:
✓ 當志工
✓承接小專案、短天數工作
✓跟產業前輩聊天、參加講座
✓用 Google 或 AI 做產業研究
這些小動作,可以幫助你確認方向、了解現實、找出能力缺口。燕子老師提醒,「想」跟「實際做」是兩回事,小步快跑能減少焦慮,也能累積信心。等心理準備度到七、八成時,就是開始投履歷的好時機。
面試不只是公司挑你,你也要挑公司。特別是看制度是否彈性(像上下班時間、是否能遠端),還有主管對家庭請假、接送小孩的態度。有些新創公司或小型企業,其實比大公司更能理解家庭需求。
長時間離開職場,重新找工作時,可能要先從初階或薪資較低的工作開始。如果不想在職位上退一步,也可以考慮顧問、講師、接案,甚至發展個人品牌(像是自媒體、手作、團購)。
燕子老師建議,若對服務業有興趣,現在台灣服務業很缺人,不妨先從自己喜歡的店或產業開始,就算是兼職,也能累積成就感,逐步摸索下一步的方向。這樣不僅符合自己的興趣,也能在實際行動中確認未來職涯目標。
回到職場,對媽媽來說既期待又緊張。燕子老師分享了兩個她在職涯規劃中協助的案例,告訴我們,只要願意探索自己的興趣與累積的經驗,每一步都能成為向前的力量,兼顧家庭與工作並非不可能。
小琳原本長期在台北做採購工作,結婚生子後因先生工作的關係搬到台中。家裡沒有父母或親友可以幫忙,她只好辭掉工作,全心照顧孩子。當孩子快要上幼兒園時,小琳開始思考:「我想回到職場,但又要能兼顧家庭,該怎麼做呢?」
雖然採購是她熟悉的領域,但小琳對內部營運、流程優化及系統化改善更有興趣。此外,她一直熱愛串珠手作,這也成為她職涯探索的一個新方向。
【她的嘗試與收穫】
★將興趣轉化為合作機會:小琳主動聯繫喜歡的串珠品牌,提出網站與產品優化建議,成功爭取到與品牌合作的機會,擔任體驗設計師。雖然收入不高,但每天工作都充滿期待。
★找到更適合自己的採購工作:求職時,小琳鎖定可以發揮流程改善能力的採購職務,並找到一間主管本身也有小孩,能理解她下班接送需求的公司,順利回到全職工作。
小琳最在意的是能否在下午五點前下班,以便能接孩子放學。她在面試時特別確認公司制度與主管態度,結果獲得正面回應。這個案例提醒我們,勇於表達自己的工作與家庭需求,是實現職場與生活平衡的重要方法。
小雅原本從事門市銷售工作,個性樂觀,笑容滿分,很適合與人互動。離開職場長達18年後,孩子升上國中,她開始考慮重返職場,希望兼顧收入與自我實現。
孩子上幼兒園後,小雅曾做過清潔工,也帶過學校的太鼓社團。燕子老師提醒,雖然這些經歷不是正式職位,但整理後仍是寶貴的工作經驗。小雅曾因「空窗18年」感到不安和缺乏自信,但梳理後發現,實際真的沒在職場的時間大約只有七年,而這些零散經驗正展現了她的耐心、組織力與教學能力,為她重新投入職場提供了實質基礎。
此外,小雅也發現自己非常喜歡小朋友,不想再回到門市工作,而是希望朝幼教老師或兒童才藝教學的方向發展。
【她的嘗試與收穫】
★盤點育兒與教學經驗:小雅在社群媒體上分享了大量在家帶孩子進行的教學活動,這些經驗雖未出現在傳統履歷中,但整理成作品集後,就能清楚呈現她的教學能力和實務經驗。
★從興趣延伸到教學領域:透過作品集,她成功將帶太鼓的經驗拓展到更廣的兒童才藝教學工作。
小雅的穩定性、耐心以及人際互動能力,是她在教育與服務業中的重要優勢。即便面對與年輕人的競爭,她的心理韌性與忠誠度仍讓她在職場上具有獨特價值。從小雅的經驗可以看到,即使長時間離開職場,累積的經驗仍然能成為職場資產,幫助媽媽兼顧家庭與工作,並一步步朝職涯目標前進。
燕子老師提醒媽媽們,除了照顧好家人,也別忘了保有自己的空間與需求。重返職場不只是為了收入,更是一個找回自信、活力與社會連結的過程。每個人的情況不同,只要保持彈性、循序漸進,都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兼顧家庭與自我價值。
採訪撰文/江睿毓
諮詢/職游職涯諮詢師 洪燕茹
是個溫暖的生涯諮詢師,一生都在跟自己對話,老愛邊喝鮮奶茶、邊設計自己的人生,覺得能做著自己喜愛的工作不會Blue Monday 很幸福,最喜歡暖暖又可愛的人們。總是很珍惜跟不同靈魂相遇的機會,如果能幫助不是那麼自信或主流的人,陪他們走一段、梳理人生,那就是最有意義的事了。除了共同創辦職游、做諮詢與教學,現在也是媽媽的角色喔~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