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六個月大的嬰兒來說,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生率在短短兩年內即從影響6. 7%的人口,成長到7. 9%之多。
而在6~7歲的學齡族群中,異位性皮膚炎的普及性也從1994年的23. 9%成長到29. 8%,也就是說,目前有超過三成的學齡兒童受異位性皮膚炎所苦。這樣的趨勢也暗示除了遺傳(病人本身體質)因素外,外在環境因素與環境的改變也導致了異位性皮膚炎的增加。
異位性皮膚炎除了帶來身體上的不適外,對於家長與孩子的心裡也會造成很大的負擔。今天,劉醫師將與大家介紹異位性皮膚炎、哪些人特別容易得、與後續過敏性皮炎和氣喘的關係、以及如何治療與保養。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個慢性發炎性皮膚瘙癢症。病童往往有長期身體搔癢的病史,身上也會看到有許多脫屑的皮疹。在嬰幼兒期,皮疹較常出現在臉上或身體的伸側(如手肘內側、膝蓋後面等); 等年紀稍長,則會慢慢轉變成位於脖子、手肘、膝蓋等屈側處的皮疹。
這些皮疹通常會非常癢,孩子常無法克制的一直騷抓,導致皮膚發紅、腫脹、龜裂、甚至流出清澈的液體,久而久之,也會造成脫皮與皮膚增厚的情形。
大部份的孩子從 2-3 個月大時開始發病,持續至 2-3 歲左右。此時皮疹分布多半位於臉頰、額頭、下巴及頭皮上。
這些會發癢的疹子往往會造成嬰兒的不安、躁動、不易入睡。有些孩子在膝膕窩、皮膚皺摺處也能發現皮疹; 與尿布疹不同的是,異位性皮膚炎引起的疹子較少出現在臀部。 值得注意的是,這段期間發疹的情況不是持續,而是時好時壞的。
當孩子滿 8 個月開始會到處爬後,有些家長也會發現疹子在膝蓋、手肘與手腕變多了。
當孩子越來越大,進入學齡時期,有部分的患者會出現慢性的「癢疹型」或「苔蘚化」的疹子。 主要會對稱分佈於手肘窩、膝窩與手腳關節處,且會對稱地分佈。雖說這是一個慢性的病灶,遇到冷、熱、乾燥的空氣、情緒壓力等刺激也可能會加重病情。
這些疹子大部份會持續至病人10~12 歲左右,爾後痊癒消退。然而,少部份病人到了成年期,異位性皮膚炎仍會持續存在。
有少數人在邁入青春期時,因荷爾蒙及壓力改變,皮膚開始出現慢性癢疹。這個時期的疹子好發於眼睛周圍、手肘窩、膝窩、頸項、前胸部、手腕、足關節,甚至會引起肛門及生殖器周圍的慢性皮膚炎。
其實,這兩個名詞常被交替使用。簡單地說,濕疹指的就是皮膚發炎後引起紅、腫、癢的皮膚病灶,以凸起的丘疹或水皰為多。然而皮膚炎的原因有很多,如藥物引起的皮膚炎、接觸性皮膚炎、脂漏性皮膚炎、缺脂性皮膚炎、以及今天討論的主題異位性皮膚炎。
因此,當我們說一個人有「異位性皮膚炎」,其實真正表達的遠比說他患有「濕疹」來的多;異位性皮膚炎除了我們肉眼上到濕疹外,還必須俱備:瘙癢感、反覆發作或是慢性持續性(六個月以上)、分佈於上述的典型的位置、以及過敏體質(自己或是家人有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氣喘、過敏性結膜炎)。
導致異位性皮膚炎的原因有很多,包含:體質(基因)、過敏原曝露、感染、環境、污染物等。 這些因素之間也會產生交互作用,增加了異位性皮膚炎發作的可能性。
以下我們將針對上述的每個原因作進一步的討論:
台灣小兒科醫學會發表過一篇由台大醫院與衛福部共同的研究指出,異位性皮膚炎可能會經由母系基因遺傳。也就是說,要是媽媽或是外祖父母有異位性皮膚炎的病史,孩子得病的機會相較之下會提高。此外,較高的社經地位、或是媽媽的教育水準比較高,也會提高孩子異位性皮膚炎的風險。
我們現在對於這些基因到底是怎麼遺傳的還不是很清楚。不過,對於確切是哪些基因已經有了初步的掌握:包含能夠偵測外來病原菌入侵之Toll-like接收器(TLR)以及介白質3/4/5/12RBI單一核苷酸的改變(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以及負責維護我們皮膚屏障作用的纖聚蛋白(filaggrin,FLG)的基因突變等。
對我們漢族的人來說,若帶有纖聚蛋白的基因改變/突變,便會導致異位性皮膚炎的產生,同時會發現血液中與過敏相關的E免疫球蛋白(IgE)指數升高。
過敏原(內因性、外源性)是導致異位性皮膚炎的重要因子,並會經由E免疫球蛋白與細胞免疫的方式刺激皮膚發炎。過敏原曝露的方式又可分為食入與吸入兩大類。在孩子五歲以前,食物性過敏原(如:牛奶、雞蛋、小麥、豆類、花生)對於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生,相對扮演了較重的角色。
除了一開始引起溼疹外,反覆地食入或是經皮膚接觸到於這些食物性過敏原,更會持續加重異位性皮膚炎的嚴重程度。到了五歲以後,我們腸胃道已經完全發展成熟,對於食入的過敏原應也達到相當程度地去敏感化了。
這時候,反而是吸入性的過敏原開始導致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甚至是氣喘的發生。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曾提過,台灣最普遍的吸入性過敏原包含:塵蟎、動物皮屑、蟑螂、黴菌等。
我們在「過敏與感染」一文中,提過關於過敏和感染之間關係的四個假說:衛生假說、逆衛生假說、微生物假說、與逆相關假說呢?
衛生假說認為,在在幼兒時期若是能接觸或感染多種的病原菌落,長期來說,能夠避免過敏體質的產生。據研究指出,早點上幼稚園、早年接觸動物、蚯蚓,能夠降低過敏發生率。然而,逆衛生假說則持相反的意見,認為幼兒期接觸愈多的病原菌(如鼻病毒),反而愈會引發過敏。
舉例來說,曾有研究報導過疫苗注射(如:五合一疫苗)後,可能會引發異位性皮膚炎。微生物假說則是更深入地指出,過敏被激發與否,其實取決於接觸過的病原菌種類。 而「逆相關假說」則是推翻了以上的臆測,認為過敏體質其實正是導致病原菌落生長與發生感染的源頭。 到底哪個假說才是正確的至今還未有定論。毋庸置疑的是,異位性皮膚炎與其它過敏問題和感染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緊密關係。
在過去20年內,隨著環境中的污染源與化學物質的增加,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孩童數量也有顯著的上升。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的研究也指出,在懷孕期間二手煙的曝露,會增加孩子往後得到異位性皮膚炎的機會。此外,空氣中的汙染物,如:硫化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甲醛等,也都會增加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生率和嚴重程度。
常被塗抹於食品器具表面的全氟化合物更會干擾我們體內賀爾蒙的分泌,且會使我們血液中的E型免疫球蛋白指數升高,引發過敏。
如果我們把上述的成因分開來看,每一個都會提高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生率。然而,這些因素其實是合併在一起,整體的影響過敏發生率。 若把全部的成因放在一起做綜合評估,得到的結論如下:具「男性、母親的教育年份超過12年以上、雙親都有異位性皮膚炎、在懷孕期間曾裝修或是油漆住所、家中牆壁上有長黴菌」條件的的人,得到異位性皮膚炎的機會最高。
您是否感到奇怪,剛剛講了這麼多異位性皮膚炎的成因與肉眼看到對於皮膚的影響,那麼這些討人厭的濕疹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其實,這個問題可以經由兩個面向去回答。 首先,異位性皮膚炎中的「急性皮膚發炎(紅、腫、癢)」與第二型T淋巴球(Th2)的增加有關。到了慢性期時,發炎細胞中的樹突狀細胞、巨噬細胞、嗜伊型細胞也有顯著的增加。此外,持續抓癢、環境中的過敏原、或是病原菌產生的毒素也會對皮膚造成損害,並刺激角質細胞釋放促發炎細胞激素,影響血管內皮細胞,使大量的發炎細胞進入皮膚。 同時,角質細胞也因此大量的凋亡,使皮膚表皮細胞開始崩壞,加重異位性皮膚炎的嚴重性。
另一個面向則與皮膚屏障的失能有關。皮膚其實是我們人體最大的器官,除了保濕外,更俱有阻擋病原菌、過敏原等有害物質進入人體的功能,是我們免疫系統極重要的第一道防線。 當皮膚因為基因的因素(如上述提到,維護皮膚屏障作用的纖聚蛋白(filaggrin,FLG)之基因突變)而防禦功能較不足,便會使過敏原更容易侵襲我們的身體,讓我們對這些物質更趨敏感。 有些文獻更指出,正是因為皮膚的問題,使得我們曝露於更多的過敏原,導致了異位性皮膚炎和後續「異位/過敏進行曲」的發生。
要有效的治療異位性皮膚炎,我們必須要有一個認知:這是一個全方位的長期問題,我們必須做好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
很多患者曾問過劉醫師:口服藥跟藥膏都擦了,要幾天疹子才會好? 其實,異位性皮膚炎是沒辦法靠單次的治療就完全痊癒的;很多人常常時好時壞、或是好了之後不久又反覆發作,為這個問題而困擾不已。
接下來就要告訴大家,除了配合使用藥物(口服抗組織氨、局部/系統性類固醇、必要時使用抗生素)外,平時還有哪些小撇步可以穩定控制異位性皮膚炎喔!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因為上述提到的體質因素,皮膚屏障特別容易受損,保護與保濕功能會比其他人來的差。因此,我們可以藉由塗抹富含油脂、雪亞脂、或是甘油等成分的乳液/乳霜來修復皮膚的皮脂層,減少過敏原的曝露以及病原菌的侵入。健康的皮脂層更可以幫助保溼鎖水,有助於減少異位性皮膚炎發作時的癢感。
此外,目前市面上有些護膚產品(如:聖泉薇品牌)之含有甘草次酸(18β-glycyrrhetinic acid,18βGA,為常見之中藥材—甘草的主要成分之一),其化學結構似類固醇,故又稱為植物性類固醇(enoxolone),可增進糖皮質激素受器 (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與其抑制蛋白 heat shock protein 90 (HSP90)之解離,進而抑制發炎反應。
與一般的外用型類固醇藥膏相比,雖然效價只有四分之一,卻沒有類固醇造成的皮膚萎縮問題或是全身性副作用。 民眾可以安心的天天使用。 不過,在選擇乳液/乳霜的同時,我們要注意避免使用含有酒精、香精或是Paraben類防腐劑的保養品,以免這些物質加重身體的過敏反應,帶來不必要的負擔。
異位性皮膚炎的溼疹非常癢。對大人來說,要克制自己不要去抓疹子已經十分困難了,更何況是年紀那麼小的孩子。不過,持續地搔抓不但會導致皮膚屏障破壞的更嚴重,更可能會加重細菌感染的可能性,甚至併發蜂窩性組織炎。
我們可以利用「溼包紮」的方式,在局部塗抹類固醇藥膏或是保溼品,然後包起來,同時達到藥物治療與避免搔抓刺激的效果。
大家還記得「過敏體質,導致身體金黃色葡萄球菌帶菌率增加」這篇文章嗎? 裡面曾提到,有過敏體質與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皮膚上與鼻腔粘膜帶有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比率分別為39%和62%。
在台灣,一般人鼻腔帶有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比率約為24%。金黃色葡萄球菌會分泌具超級抗原活性的外毒素,刺激並活化大量的T細胞,造成異位性皮膚炎持續與惡化,且也很容易經由受損的皮膚屏障侵入我們的身體,引發局部感染,甚至引起蜂窩性組織炎。
因此,雖說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保溼與保養皮膚非常重要,不宜過度清潔,我們還是需要利用溫和的清潔產品適度的清潔皮膚,降低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菌落數。
除了上述的保護皮膚屏障以減低過敏原的暴露/接觸外,我們還可以積極的從源頭去阻斷過敏原。在之前的一系列文章中,我們分享了防塵蟎寢具的使用、空氣清淨機的作用、以及如何選擇一台好的吸塵器來減少過敏原。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再回頭去瀏覽哦!
另一方面,如果孩子在過敏檢測中發現或是過去曾有對食物過敏的狀況,且同時也患有異位性皮膚炎,我們也應該盡量避免吃到過敏的食物,以免異位性皮膚炎的病況加重。過去許多歐美的研究報告也指出,食物過敏原的曝露會直接導致異位性皮膚炎的發作與惡化。我們過去也提過食物過敏與後續產生氣喘之間的關係。因此,盡可能地避免食入會過敏的食物,有助於保養異位性的皮膚和預防後續的過敏問題。
在「益生菌有用嗎?」文章中,我們與大家分享益生菌是如何以透過促進第一型T淋巴球細胞、抑制第二型抗發炎細胞的過程來調節我們體內的免疫機轉,減緩過敏的症狀。而異位性皮膚炎和其他的過敏問題,正是因第一、二型T淋巴球蛋白的失衡而導致的免疫問題。因此,服用益生菌對於減緩異位性皮膚炎的反覆發作與預防「異位進行曲」的產生有幫助。不過,我們還是需要選擇特殊的菌株以及服用足夠的菌數(才能達到足夠定殖率),才能達到效果。
本文章轉載自《幼之園小兒科診所》
撰文/劉璦嘉 醫師
圖片來源/PHOTO-AC
現職:幼之園小兒科診所副院長
專長:一般兒科疾病、急性感染、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蕁麻疹、嬰幼兒皮膚問題
經歷:學歷:美國柏克萊大學分子生物學士、高雄醫學大學學士後醫學系
經歷:前高醫附設醫院小兒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