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上沒有人比我更適合當他的媽媽!」單身的王杏安醫師,現為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新生兒科主任,照護結節硬化症男童柴柴的過程中,培養出深厚的感情,歷經三年的繁瑣程序,2024年終於順利收養柴柴成為合法母子。
6歲男童柴柴,不僅是受虐兒,也罹患結節硬化症與多重障礙疾病,出生17天遭生母虐待,被送至急診,多次住院仍保有一顆純真的心,王杏安醫師在照顧和治療過程中,常常被他的天真笑容融化。
王杏安醫師表示,「柴柴住院期間,他單純可愛的臉蛋、大而黝黑的雙眼,以及天真的一抹微笑,每天在加護病房陪伴著醫護團隊工作,也參與著自己準備新生兒專科醫師考試的日子,讓我的兒科生活多采多姿。」
幾個月照顧下來,王杏安醫師的內心非常不捨柴柴,「一旦到了機構或寄養家庭,若沒有妥善的照顧,未來的他還會如此可愛嗎?」
因為結節硬化症,是一種會影響多種器官的罕見疾病,身體多處會出現「結節」般的小腫瘤。部分病童在胎兒階段,心臟或腦部已長出腫瘤;兒童時期開始出現異常白斑、容易被誤以為青春痘的皮膚血管纖維瘤、鯊魚厚皮般的粗糙皮膚、腎血管肌脂肪瘤。
這些結節,發生在腦部可能造成癲癇,影響智力與身體成長;發生在腎臟可能腎功能低下、出血,嚴重甚至需洗腎;若發生在肺臟,可能導致咳血、氣胸。
結節硬化症的病童,到了青春期,臉部皮膚顏色偏紅,且長出白色斑點,所以被暱稱為「小瓢蟲」。除了外觀的變化,病童最怕頑固性癲癇,如果未能及時治療,可能造成智能受損、學習障礙,影響一輩子。
可想而知,結節硬化症病童由於臉上的血管纖維瘤、身上的白斑與不定時發作的癲癇,求學路與人際交往比一般人面對更多障礙,家屬也要負擔龐大的醫療費用。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醫療團隊與柴柴(前排右二)
曾經,柴柴的笑容陪伴王杏安醫師度過了考試與工作的難關,不捨他將來可能面對的生活和醫療困難,所以動了收養的念頭,「希望他可以在妥善的專業醫療和家庭照顧下,永遠保持笑容,一天比一天進步。」
在收養審核過程中,王杏安醫師與另一位醫師相戀,曾一度論及婚嫁,男方卻反對她收養柴柴。後來兩人陸續生了三個孩子,她仍從未放棄,雙方多次爭執、吵架,最終分手。她寧可獨力撫養四個孩子,也不願放棄收養柴柴。
單身收養小孩的過程相當困難,從上課(勵馨基金會親子教育課程)、審查、媒合、試養到裁定出養,歷經三年多的繁瑣程序,花了一、二十萬元行政費用。
其中,進入出養媒配的階段,由於不能指定等待出養的幼童,在社工建議下,透過勾選「智能不足」、「結節硬化症」等關鍵字,才順利媒合到柴柴。
值得一提的是,最後一關是法院簡易庭裁決,書記官問王杏安醫師:「一位單身女性同時撫養四個孩子,真的沒有問題嗎?」她堅定的表示:「這世界上沒有人比我更適合當柴柴的媽媽!」
因為柴柴出生後,幾乎都是由她照護,感情深厚,兩人感情已無法割捨。
身為新生兒科醫師的她強調,「收養罕病兒,更能感同身受家長心情!」角色從醫生轉變為家長,多了更多同理心,對門診中家長的心情多了一份感同身受。
王杏安醫師表示,決定收養柴柴後,才真正了解照顧一個罕病孩子需要費多大的心思,「除了每天最基本的餵藥、安排早療課程與陪伴復健,還要面臨孩子疾病惡化的心疼,小小的身體卻要面對諸多的折磨!」
柴柴需每天餵藥,一旦停藥,癲癇可能復發。孩子只有一個腎臟,必須多喝水,避免泌尿道反覆感染,比一般的孩子得花上數倍的心力。
因為愛,所以跨越血緣與疾病界限!她從醫生變媽媽,讓柴柴從病人變家人,跨越血緣的兩人,比親生母子的緣分更深,王杏安醫師和柴柴已為台灣醫界寫下傳奇,大愛精神令人感佩。
整理撰文/游資芸
圖片來源/台灣結節硬化症協會、王杏安醫師提供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