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的思考力,不是等到孩子上學後,要寫作業、考試時再努力就好,而是在每天的生活選擇中、一問一答間,慢慢發芽的習慣。從孩子嘗試要站起來走路、在沙堆中翻找小石頭,以及說「我不要穿這件衣服」、「為什麼不行?」等,這些都是孩子開始動腦的起點。
《未來Family》採訪了多位專家,歸納出 8 個教養心法,幫助父母從生活中具體引導孩子練習思考。
在孩子人生最初的兩年,是「感覺動作期」,他們會用手、口、身體去探索世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幼兒與家庭科學學系助理教授吳怡萱指出,這個階段最關鍵的,就是「安全感」的建立。唯有在身心都被照顧、感受到信任的環境中,孩子才會有勇氣嘗試、願意動腦思考自己能做些什麼。
因此,父母需要為孩子創造一個能自由探索、又兼顧安全的空間,例如讓孩子在不危險的情況下拆解玩具、堆疊物品,甚至討論「怎麼用火更安全」這樣的假想行動,這樣孩子不僅能滿足對世界的好奇,也一步步學會判斷界限與風險。
幼思職能治療所負責人童童老師表示,很多研究發現,當父母越早給選擇,孩子的問題解決能力會越好,因為給予的選項本身就是解決事情的策略。
6 歲以下的孩子仍在摸索如何解決問題,還不具備明確的策略判斷能力。這時若父母能給予簡單的二選一選項,以洗澡為例:「我知道你不喜歡洗澡,可是我們還是要洗,但我們來想一個你會比較開心的方法,你可以選一個你喜歡的沐浴乳味道,你想要草莓口味還是哈密瓜口味?」這二選一的選項,可以解決他原本不想洗澡這件事情,但同時又讓他有選擇權,當孩子累積了幾次成功經驗,這些經驗會內化成他們未來面對問題時的「解決資料庫」。即使將來沒有大人在身邊,他們也可以自我提問、做出選擇,進而找到讓自己舒服又有效的做法。
做決定後,就要引導孩子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國立清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兼系副主任陳湘淳提到,5、6 歲的孩子做某件事時,通常不會想到後果,很容易因為自己的好奇心,或是同學相揪、覺得好玩就去做了,結果悲劇就發生了。
比如一群學生拿著水槍對著某個同學噴水,導致那個同學全身濕透哭了,結果噴水的學生被老師處罰。但這些學生或許沒有有惡意,純粹覺得好玩,單純是沒考慮到後果。如果能預見這行為會讓其他小朋友受傷、難過,他們可能就不會這麼做了。
那怎麼訓練呢?陳湘淳分享,5 到 8 歲的孩子其實已有初步的邏輯與結果預測能力,此時可透過「ABC理論」引導,A是客觀事件、B是影響事件發展的想法、C則是結果。舉例來說,當孩子因自己按掉鬧鐘而上學可能會遲到(A),如果孩子想到的是「都是媽媽沒叫我起床」(B),於是怪罪媽媽,媽媽生氣後拒絕提供幫助(C);若孩子想到的是「怎麼辦?我竟然自己按掉鬧鐘,我去拜託媽媽看能不能載我去上學。」(B),並誠實地向媽媽請求協助,或許能順利趕上(C)。
平時可以透過「你想想看,你這樣子做會有什麼樣的後果?」的對話,讓孩子逐漸建立「行為—結果」的連結,練習為自己做出的選擇負責。
語言能力是建構抽象到具體的重要媒介。童童老師指出,若孩子語言發展相對落後,無法組織腦海裡的想法,遇到事情會不知所措、情緒容易爆炸,因此常會被大人誤以為是情緒控制不好,其實問題根源是「他沒有辦法透過說話來表達」。
陳湘淳建議,2 歲左右的孩子,因為「接受性語言」已發展,只是還無法掌握「表達性語言」,因此溝通時家長可用簡單、清楚的句子,並放慢語速,觀察孩子是否理解。當孩子語句不完整時,可幫忙澄清與重述,例如:「你的意思是說⋯⋯,是這樣嗎?」這不只是理解的確認,更是幫助他們「訓練思考」,一步步把腦中的想法具象化。
童童老師則是建議,四歲左右的孩子可以開始練習把話說清楚,避免用「這個」、「那個」,爸媽可以問:「你可以把這個東西說清楚嗎?因為我不太確定你講的是什麼」,並鼓勵他描述外型、顏色、功能、用途等細節。對於事件的說明,也可透過「人事時地物」引導孩子重建事情的脈絡,讓他們慢慢掌握如何表達經驗、釐清思緒。
童童老師以自己臨床多年的經驗,歸納出「問問法」三步驟,作為培養孩子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工具。
因為孩子的大腦尚未成熟,特別是負責「偵測錯誤」與「執行功能」的前額葉尚在發展中,因此小孩常無法明確察覺自己的行為錯在哪裡。童童老師建議用提問的方式協助孩子練習。他舉了一個孩子上課時未經老師同意就離開座位的實例,提問:「你現在如果要被老師提醒的話,會是因為什麼事情?」起初孩子可能只說「因為我不乖」,他便進一步追問:「那你哪裡不乖?」孩子又說「因為我沒有做到老師講的事」,但仍無法具體描述行為,而陷入反覆的迴圈。這種時候可以進一步提醒孩子:「你想一下,你剛剛做了什麼動作,我才叫你停下來?」這時孩子才可能回想起來:「啊,我自己離開座位了。」
接續上述例子,問:「那你為什麼會自己離開座位呢?」孩子可能回答:「因為我想去上廁所。」
找到問題點後,就可以進入第三步驟。問孩子:「如果你很想上廁所,下次可以怎麼做才不會破壞規則?」這時孩子可能提出:「我可以先舉手問老師。」若孩子一直想不出來,也可以有技巧性地幫助孩子提出可行方法,例如:「下次想上廁所的時候,可以先舉手問老師,舉手不會破壞規則。」
這套方法不可能讓孩子一下就學會,需要多次經過練習,童童老師提醒,大人要放下立即糾正的習慣,用耐心引導孩子一步步說出來,父母也不需場場都啟動「問問法」,可從自己最在意的一件事開始練習即可。
吳怡萱指出,父母可以透過參與家庭決策,來培養孩子的表達與思辨能力。例如在面對家庭活動的選擇時,不妨問孩子:「我們假日預計要出遊,爸爸找了這幾個選項,你的想法是什麼?」即使孩子的意見與家人不同,也是一個練習討論與溝通的機會。透過參與「家庭會議」,孩子能學習表達自己的立場,也理解每個人都可以有不同意見,進而建立尊重他人與共同決策的態度。
童童老師建議,透過遊戲訓練孩子的計畫能力與認知彈性,可以幫助孩子透過思考來解決問題。6歲以下的孩子,較適合用情境式練習進行引導,例如在遊戲結束後,請孩子口頭描述整個遊戲的步驟:「你剛剛第一步做了什麼?接下來呢?」這種簡單的回顧,有助於孩子建立思考順序。再挑戰一點的話,在摺紙遊戲中,也可以提供跳步驟的提示圖,讓孩子練習推敲缺失的步驟,激發推理與計畫能力。或是在玩角色扮演時,也可以設計一些突發事件,讓孩子在趣味中學會應變與思考。
至於認知彈性的訓練,UNO、閃靈快手等桌遊都是不錯的選擇。UNO適合5歲以上兒童,透過變換出的牌型規則來培養靈活思考;而「閃靈快手」則適合6歲以上,透過觀察與快速判斷的機制,大幅挑戰孩子的反應力與排除干擾的能力。
相關閱讀:桌遊是孩子情緒與能力的練習場!暑假桌遊教戰守則:避開 6 大地雷
陳湘淳舉例,當孩子自己端水成功時,大人可以具體稱讚:「你剛剛一直看著手、走得很小步,結果真的沒打翻,太棒了!」這樣不只讓孩子感受到成功,也知道成功的關鍵來自自己的努力。
若孩子失敗了,也不需急著責備,而是給予肯定:「我有看到你很努力喔,這次打翻沒關係,我們來想想怎麼改進。」並一起討論:「你覺得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是不是碗太大了?那我們下次換小碗試試看。」藉此讓孩子學會從失敗中分析原因,累積下一次的成功機會。
玩拼圖遊戲時,當孩子找不到時,大人可先篩選出幾片可能正確的拼圖讓孩子挑選,並讓他親自拼上拼圖的最後一片,這種成功的體驗,會讓孩子更有自信。
延伸閱讀:你跟孩子對話是用「封閉式提問」還是「開放式提問」?家長的提問方式形塑孩子的思考模式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