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學習當爸媽

你的叮嚀在孩子耳裡成了嘮叨?張榮斌心理師:不帶批判否定的角度,才能進一步走進孩子的世界

有時,關心的語言或詢問,聽在小孩耳裡,都可能變成煩人的嘮叨,破壞親子關係。臨床心理師張榮斌提醒,親子溝通過程中,父母必須記得不要以成人角度先入為主幫孩子「定罪」,不帶批判否定的角度,才能進一步走入孩子的世界。
你的叮嚀在孩子耳裡成了嘮叨?張榮斌心理師:不帶批判否定的角度,才能進一步走進孩子的世界

 

父母在國小時期陪伴孩子成長,總會反覆提醒、叮嚀關於課業、健康、生活習慣等。然而,從小一到小六,隨著孩子慢慢長大,越來越希望主導自己生活,不喜歡聽從命令,關心的語言或詢問,聽在小孩耳裡,都可能變成煩人的嘮叨,甚至破壞親子關係。 

臨床心理師張榮斌提醒,親子溝通過程中,父母必須記得,不要以成人角度先入為主幫孩子「定罪」,不帶批判否定的角度,才能進一步走入孩子的世界,開啟對話討論,適時陪伴和引導。 

對於在日常中反覆出現的問題,張榮斌建議,不妨換個方式溝通: 
 

要怎樣才可以不用一直叮嚀孩子生活習慣? 

生活習慣養成過程中,勢必會遇到執行上的拉扯,家長除了不斷反覆提醒,或許可以先和孩子討論希望自己長成什麼樣子,或維持什麼狀態,例如想方便打球,要避免戴眼鏡,也可能想要和偶像一樣,有一口漂亮的牙齒。 

張榮斌強調,「當孩子有嚮往,再去要求做這些事,相對會比較容易。」 

又或是可以透過影片,讓孩子理解不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可能造成的危害。 

在看影片時,不必指責孩子哪裡沒做好,家長不妨帶著孩子轉換成局外人的視角給予協助,例如「這小朋友要怎樣才不會牙痛」,藉由讓孩子說明,確認孩子了解必須怎麼做。 

當孩子確實做到時,多給予肯定的讚賞「你把牙齒照顧得很好」,千萬不要邀功說「還好我有叫你好好刷牙」,孩子感覺是自己主動去做時,才會更有動力繼續保持,管理好自己。 

 

要怎麼叫小孩去整理房間? 

很多家長受不了孩子房間亂七八糟,總不斷催促整理,一般來說,孩子和家長生活習慣相似,然而,會引起衝突的點,往往涉及父母與孩子對「整潔」的標準不一。 

張榮斌建議家長回到初衷想想,要求孩子整理房間的目的是為什麼?是因為造成了某些問題,還是單純父母看不慣,後者對孩子來說不必要,自然無法被說服,就會溝通無效。 

房間髒亂不是最終要解決的問題,而是不整潔,會如何影響生活,這才是問題所在。例如,書桌有雜物不是問題,但假使書桌上擺放的小玩具,孩子寫作業時老是分心去玩,那就需要解決。 

「因此,對話中要針對如何解決問題,而不是圍繞著要整理房間打轉,」張榮斌點出。 

家長可以先具體描述狀況和問題,「桌上這麼多東西,你每次找東西都要好久」,或「桌上東西這麼多,我看你寫作業都要擠在角落,身體歪一邊」,接著,才和孩子一起討論該如何解決。 

 

孩子老是在看短影音,要怎麼制止? 

父母必須接受,短影音是這世代的娛樂之一,難以全面禁止,關注重點在於是否影響孩子身心發展。 

倘若家長發現孩子觀看的影音內容並不恰當,涉及粗俗、暴力、超齡等,孩子可能模仿,這就必須介入處理。 

張榮斌認為很重要的一點,首先,要避免讓孩子單獨在房間觀看影片。 

由於孩子特別容易受短影音影響,在國小階段,孩子還沒足夠經驗判斷過濾影片,因此,讓孩子在家庭公共活動場域使用3C,家長才能掌握孩子觀看哪些內容。 

當家長發現不合宜的內容就能適時喊停,並非立刻喝斥「你在看這什麼東西」,可以先詢問孩子,「影片在說什麼,怎麼這麼好笑」,讓孩子說明,也藉此理解孩子被影片吸引的原因。 

接著,提出自己觀察到有疑慮的部分,「但我聽到這影片中,一直取笑這個人,還有很多髒話」,透過和孩子討論,讓孩子明確知道,哪些內容有問題,並不適合。 

「假設長時間都不干預,孩子會逐漸習慣,把錯誤影音內容視為世界常態,」張榮斌解釋,「家長除了把關,要做的是透過不斷踩剎車,在孩子心裡設下警鈴,當他再遇到時,會明白這些內容並不恰當,」同時,也讓孩子明白網路的風險,以及可能帶來的危害。 

 

要考試了,怎麼督促孩子複習功課? 

「父母希望孩子複習功課,要避免直接連結到分數,分數受到很多因素影響,無法百分百反映出孩子的努力,」張榮斌強調。 

既然目標是要孩子多複習功課,那就要把分數擱在一旁,聚焦在引導孩子做出適當的努力。假如爸媽只在意成績,小孩就會把重心放在修飾美化或隱藏結果,而不是把關注要如何努力。 

可以透過制定計劃,以是否完成具體的項目,作為評判努力與否的標準,能讓孩子比較願意且能做到。 

父母可以先和孩子討論,「要考試了,覺得要怎麼準備」,不只是單方面由父母下達指令。例如,親子達成共識每天寫一回合測驗卷,只要孩子完成這項,就是有付諸努力。 

張榮斌提醒,千萬不要因為孩子做得很快,就鼓勵孩子抓緊時間,再多寫一點,很容易造成孩子情緒反彈。 

「父母覺得提高效率可以讀得更多,事實上,孩子非常目標導向,只覺得做完就可以去玩或休息,」張榮斌解釋,「孩子不像成人因為經歷,會做出各種思考判斷,因此,不用苛責期待孩子會主動想再多做一點。」 

 

到底要怎樣,才能問出孩子在學校的狀況? 

爸媽詢問孩子關於學校生活時,經常是連續性提問,往往讓孩子感覺像是在被質問,而不願意再談。 

想知道孩子學校生活,張榮斌建議,應該要把重點放在引導孩子聊天。 

聊天並非單方面只想知道孩子的事,家長可以主動先分享,例如談談工作上糗事,「我今天很粗心,竟然看錯一個數字」,或發生什麼有趣好笑的事,製造聊天話題。 

過程中不要帶有目的性,一旦想刺探孩子今天在校表現,會很容易就讓孩子察覺,拒絕繼續。 

同時,家長不能期望自己分享了,孩子就一定有所回應。 

開啟對話後,發現孩子有困難時,父母不要急著下指導棋,因為,父母給的解決方式,未必貼近孩子需求。 

若父母實在不放心,可以試著問「你打算怎麼做」,孩子還沒想法毫無頭緒也無妨,只要沒有立即的傷害或危險,不妨留下空間讓孩子嘗試自己解決。 

張榮斌強調,「要相信孩子有能力可以處理好學校絕大部分的事,如果父母一直詢問,往往會讓孩子覺得不受信任。」 

有時,甚至還會因為父母不斷追問,引發反效果。例如重新分班時,許多家長總會關心「交新朋友了嗎」,孩子回答沒有時,父母又著急的直問為什麼,但孩子可能也不清楚,卻因為被追問隨口回答「我很害羞不敢說話」。 

張榮斌提醒,「本來孩子並沒有特別意識到害羞,或只有一點點念頭,卻因為父母追問答案,反而強化了孩子去印證答案,結果適得其反。」 

圖片來源/photoAC

延伸閱讀/孩子不是難溝通,而是需要你和他站在同一陣線;蔡宜芳心理師:這幾種上對下話語,對小學生有用,但對青春期孩子無效

 

*本文轉載自未來Family原文網址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