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著他那副模樣,既心疼又不想草草安慰。我知道,如果只叫他接受對方的道歉,這個問題恐怕只會一再重複。
於是,我們選擇了一個看似不太「主流」的方法:教他「你可以選擇不接受道歉」。這次,我們的做法,讓我看到了孩子成長的新契機。
我問仲雞哥:「那個同學有跟你說對不起嗎?」
他點點頭:「有啊,可是他還是會打我,我覺得他根本不是真的對不起!」
這句話讓我靜下來思考了一會兒,於是我對他說:「你知道嗎?其實接受或不接受道歉,都是你的選擇喔!」
他愣了一下,眼神裡帶著不解:「可以不接受嗎?」
「可以啊。」我說,「道歉是別人的選擇,原不原諒,是你的自由。如果你還沒準備好,就不用勉強自己接受。因為道歉只是對方的表態,能不能讓你的感覺好轉,才是最重要的。」
仲雞哥聽完後,像是鬆了一口氣似的,輕輕點了點頭。
我沒有急著給答案,而是和仲雞哥一起討論,如果他做不同的選擇,可能會有什麼後果。我告訴他:「不管你選什麼,爸爸媽媽都支持你,但每個選擇都會帶來不同的結果,這些結果你也要學著面對喔。」
「如果你接受了他的道歉,那也許他會覺得,只要說『對不起』,就可以解決問題。可能下次還會發生一樣的事。你能接受這樣的結果嗎?」
「如果你不接受他的道歉,也許你們之間會變得更疏遠,甚至不再是朋友。這樣的結果,你覺得可以嗎?」
「如果你希望他不要再打你,也可以直接告訴他:『我不接受你的道歉,因為你一直這樣對我!』讓他知道你的感受。」
這些討論幫助仲雞哥開始明白,選擇不只是當下的決定,而是需要面對它帶來的後續結果。
為了讓仲雞哥更有底氣,我們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擬他在學校可能遇到的情境。由爸爸媽媽分別扮演那個「打他的小孩」,讓他練習不同的應對方式:
「如果對方又來打你,你可以馬上站起來,走開,讓他知道你不會理會這種行為。」
我們讓仲雞哥練習站得直直的,表現出不害怕的態度。
「如果這種情況一直發生,你可以把這件事告訴老師,請老師協助解決。」
我們解釋,這不是告狀,而是為自己爭取公平。
「如果他真的不停手,你也可以用適當的方式反擊,比如把他的手推開,然後嚴肅地告訴他:『不可以這樣對我!』」
我們強調,這種反擊不是打回去,而是清楚表明自己的界限,讓對方知道你的底線。
透過這些反覆練習,仲雞哥慢慢學會了如何在冷靜中保護自己,並且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安全感。
兩週後,我忍不住問他:「那個同學現在還會打你嗎?」
仲雞哥笑著說:「不會了耶,現在他還會來找我一起玩!」
我驚訝又好奇:「那是怎麼做到的?」
他聳聳肩:「我就沒有理他,他後來好像覺得沒意思,就改了。」
聽到這裡,我心裡既放心又驚喜。原來,有時候只需要給孩子一點空間,他就能用自己的方式化解問題,甚至還能和對方成為朋友。
但故事並沒有結束。過了一陣子,仲雞哥又來找我:「媽咪,現在換另一個同學弄我,還會硬把我的頭掰過去看他!」
我忍不住笑了:「好吧,那我們再練習一次吧。」
這次的經歷讓我明白:孩子在人際關係中,需要學的不只是接受或原諒,而是捍衛自己的情感界限,並尊重自己的感受。這不僅是教他處理一件小事,而是讓他懂得在未來的日子裡,如何面對更大的挑戰。
有時候,我們不需要急著給孩子「正確答案」。充分討論後,給他們選擇的自由,並教會他們如何面對選擇的後果,才是幫助他們成長的關鍵。
*非經同意,不得轉載*本文內容出自< OT 莉莉當媽媽 - 治療師團隊陪你長大 >部落格
撰文/OT莉莉老師
圖片來源/PHOTO-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