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就讀臺中市西屯區泰安國小六年級的 L 同學,一年級入學時胖嘟嘟的體型讓他獲得「小熊維尼」的稱號,入學後在師長的鼓勵下加入學校的「樂活班」,爸爸也為了兒子的健康,每天陪他步行一段距離上學,經由家長及學校的努力後,他減少食用垃圾食物,也養成每天運動的習慣,並逐漸愛上籃球運動,順利回復正常體位。
劉同學說:「喜歡運動之後,每天不去打球感覺怪怪的,我覺得流汗是一種很開心、很有成就感的感覺。」劉同學的爸爸也表示:「兒子現在他看到炸雞排、可樂這些,比較會克制自己,而且親子的感情也因此變好」。
▲根據教育部資料,每4位兒童就有1位屬於過重或肥胖。
隨飲食逐漸西化與精緻化,兒少肥胖比例漸增,根據教育部資料,每 4 位兒童就有 1 位屬於過重或肥胖。羅東博愛醫院簡仁宗醫師提醒,關於兒童肥胖,家長常忽略這件事:「家長常認為小時候胖不是胖,長大後自然會瘦了。其實未必!根據研究指出,肥胖兒童有二分之一的機率長大後仍肥胖,而肥胖青少年更有三分之二的機率變成肥胖成人。因此,小時候胖不是胖,這句話不是絕對!」
「台灣社會對待兒童肥胖相對寬容,這是一個有趣的現象!有些家長會認為小時侯胖,到了青春期長高就自然瘦,這觀念並非絕對,因為在臨床上,我們發現兒童時期過重與肥胖,會增加日後罹患心臟血管疾病、糖尿病及某些癌症、慢性疾病的風險,對骨骼肌肉、呼吸、內分泌、社交和學習上也多有影響。因此,肥胖防治應從兒童時期就開始著手。」
羅東博愛醫院簡仁宗醫師在門診中就發現,兒童肥胖已經是台灣社會裡普遍的現象。在門診中,他常遇到體重過重和身形肥胖的兒童及青少年,有一部份,會由父母親帶來諮詢、了解;也有學校健檢異常,轉介門診的;還有一部份,是已經有肥胖相關症狀來門診求助的患者,通常醫院會先經過診斷後,再進行詳細的篩檢和評估,發現確實有一些孩子已出現健康的問題,例如:高血壓、高血脂、高尿酸、第二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性早熟、代謝症候群、姿勢不良引起的骨骼問題等。
他憂心地指出,這些肥胖兒童,心肺耐力較差,容易氣喘、影響運動表現,夜間甚至出現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的症狀。也有些肥胖兒童容易骨骼彎曲、姿勢不良、腰痠背痛。
5~18 歲兒童超重與肥胖的定義
身體質量指數(BMI)
= 體重(公斤)/身高2(公尺2)
超重:BMI 大於該年齡別中位數的 85~94 百分位
肥胖:BMI 大於該年齡別中位數的 95 百分位
胖兒童有1/2機率長大後仍肥胖,而肥胖青少年更有2/3機率變成肥胖成人。
肥胖不只身體問題,還隱藏了嚴重的心理問題!羅東博愛醫院小兒科簡仁宗醫師就指出,肥胖不僅影響身體健康,同時也可能引起多種心理問題,這些問題進一步影響到生活品質。例如,睡眠問題不僅會影響小朋友的記憶力和專注力,也可能導致情緒不穩定和學習效率下降。臨床上,甚至發現有些肥胖兒童有社交恐懼,在同儕中容易遭受歧視、被霸凌,造成心理焦慮、沮喪、自卑等負面的情緒,進而影響學習。影響之巨,實在需要父母正視。
這時候就需要透過精神科醫師或心理師的專業幫助,利用心理治療技巧幫助患者深入了解自身的行為模式和心理狀態,如:依賴性格、負面思考、缺乏自制力等。透過這種綜合性的心理和行為介入,可以有效地支持小朋友在減重過程中的心理健康,從而促進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兒童肥胖會引發怎樣的心理不適?
1.對於過重或肥胖之兒童需要注意其相關的心理社會問題,如低自尊、情緒與行為障礙疾患等。
2.肥胖孩童跟正常體重孩童相比,有較高比例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
3.兒童及青少年肥胖與憂鬱症有關,容易受到情緒和飲食問題的困擾。
4.兒童早期不安全的依附關係,可能是肥胖的危險因子,其他的危險因子還包括身體或言語虐待、父母的忽視和不安全的家庭環境。
從營養師的角度來說,兒童減重的挑戰為何?可以提醒爸媽的事項有哪些?羅東博愛醫院營養師林妘珊說,現代兒童及青少年欠缺健康生活的知識、不良的生活模式包括缺乏運動及營養過剩等,都是引起兒童肥胖的原因。
身為營養師,她在診間衛教過程中發現父母以身作則,成為兒童健康生活的典範是很重要的,也是遠離兒童肥胖中最重要的挑戰!請家長協助一起改變家中的飲食習慣,冰箱儲存的健康食物、減少零食的購買,與增加全家假日戶外活動量,那成功的機率就會大很多。
從去年 10 月羅東博愛醫院整合門診至今,營養師林妘珊已接觸不少肥胖兒童,有一位個案的父母每次都會陪同個案一起來營養諮詢,經過諮詢後,在家吃飯爸爸媽媽也減少白飯跟麵食的攝取量,媽媽也有一起鼓勵個案晚餐一起減少白飯的攝取,假日爸爸也會陪同去騎腳踏車,整個家的生活習慣一起改變,父母體重也都一起變瘦變健康了!媽媽還很開心的拿自從晚餐不吃白飯後瘦了 5 公斤的瘦身前後照片跟營養師分享。
她從接觸的個案中發現,之所以會造成兒童肥胖,看起來大部份都跟生活型態有關,通常來胖胖的小朋友父母也都是胖胖的:「我都會跟爸媽說,不能你們在旁邊吃鹹酥雞,卻叫小朋友不能吃。大家要一起培養健康的飲食習慣,媽媽自己要先減少購買含糖飲料及零食的習慣,小朋友才會一起減少垃圾食物的攝取。當然萬事起頭難,這時候我就會告訴他們,如果不能完全戒含糖飲料,可以先從減少頻率開始,可能原本一天都要喝 2 杯珍奶,就變成喝 1 杯,再變成一個禮拜 1 杯,如此這樣慢慢來。」
營養師林妘珊分析:「兒童及青少年肥胖的原因,除了家族遺傳外,後天的生活環境:飲食習慣不良,喝含糖手搖飲或瓶裝/罐裝飲料,不喜歡運動也是造成肥胖的主因。尤其,台灣目前社會雙薪家庭普遍,家長忙於工作時,孩子外食機會高,免不了高油、高糖、高鈉,這些高熱量的食物,長期的飲食習慣下來,除了健康亮紅燈外,肥胖也自然上身。」
台大醫院營養師詹貽婷提醒:「孩子是從學習大人的飲食開始建立他們的飲食模式!所以如果大人本身就是比較喜歡吃油炸類的,或者是含糖的東西,那孩子自然也會就變成這樣。所以不單單只要求小孩的飲食應該要怎麼樣,而是整個家庭的飲食習慣都應該要被建立!如果小時候就建立比較好的飲食習慣,其實變成大人後,他的慢性疾病發生率也比較低。比如,因為像我小時候,媽媽吃雞肉都是去皮,就連去麥當勞吃炸雞,媽媽也去皮吃,所以我們小時候也都是這樣子學習的。」
▲高油、高糖、高鈉,這些高熱量的食物,長期吃下來,肥胖自然上身。
解決兒童肥胖問題的答案不在孩子,而是在大人身上,大人是什麼樣子、孩子就會是什麼樣子。多陪孩子吃飯或共餐,把好的事用身教言教融入生活,如果家長多陪孩子吃飯,帶頭吃蔬果,並表現出津津有味的樣子,甚至發出讚美,就會發揮潛移默化的效果,強化孩子對這些飲食的喜愛。
家長應該把握孩子的國小黃金期,因為國小時期是一個人一生當中可塑性最高,最能接受大人引導的階段,想要孩子有健全的價值觀和好習慣,在此時下功夫,效果最好。
▲孩子是從學習大人的飲食開始建立他們的飲食模式!
【延伸閱讀】擺脫兒童肥胖,甩肉三招這樣做!
更多內容可見《嬰兒與母親》NO.570四月號
採訪撰文/林宜屏
諮詢/羅東博愛醫院小兒科醫師 簡仁宗、羅東博愛醫院營養師 林妘珊、台大醫院營養師 詹貽婷
資料來源/國民健康署
圖片來源/photo-ac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