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台大教職員子女為主的台大附幼,為何重視品格勝過英語

台大教職員子女為主的台大附幼,為何重視品格勝過英語,不追求學習 ABC、ㄅㄆㄇ,而是重視品格教育,相信在未來有高機率成為社會中堅份子的孩子,有好的品格養成,才能用正向方式影響社會。
台大教職員子女為主的台大附幼,為何重視品格勝過英語

▲台大附幼相信給予合適環境,孩子自然就會接觸並學習,校內滿滿一排有輔助輪或二輪腳踏車,讓台大附幼畢業的孩子大多都會騎腳踏車。台大附幼提供

 

早上八點,沿著台灣大學(下稱台大)第二學生活動中心、尊賢會館間的土地公小徑進入台大,通過艷桃紅色九重葛圍繞的柵欄式大門,會看見一片不同於大學校園的風景:大片草地旁邊像停車場,停滿整排孩子可以在活動時間自由騎乘的兒童滑步車、腳踏車;小小農地種滿需要孩子們照料整理的地瓜葉、芭樂樹、紫蘇、南瓜、百香果;教室裡,孩子們興奮舉手搶答「竹節蟲喜歡吃什麼」、「昆蟲有幾隻腳」。

這裡是台大附幼(全稱「財團法人臺灣大學校園建設基金會附設臺北市私立幼兒園」),教室裡不到6歲的孩子,可說是「台大校園裡年紀最小的學生」。

台大附幼園長張秀玲介紹,學校強調「做中學」,相信給予合適環境,孩子自然就會接觸並學習:放了滿滿一排有輔助輪或二輪腳踏車,讓台大附幼畢業的孩子大多都會騎腳踏車;教學環境接近自然,老師時常會在帶孩子幫作物拔草、記錄植物生長,在秋季時一起打掃落葉,讓孩子學習共同維護環境。

台大附幼門口

▲被植物環繞的台大附幼門口。楊煥世攝

 

不追求學科,品格更重要

校園裡,也沒有太多英文單字或注音學習的海報與教具。教室外張貼孩子的塗鴉作品,主題是「當和朋友分開後,我會有什麼感覺?分開後我最想念的人是?我可以跟他們一起做的事是?」透過創作讓即將畢業離校的孩子,梳理自己的情緒與感受,想想可以與夥伴們在畢業前一起完成哪些事情,有孩子畫出,未來想約同學吃飯、出去玩,也有孩子最想念的是老師、想再回學校探望他們。

多數人對於「台大教授」的想像,是學科很強、成績很好,但在以教職員子女為主的台大附幼,不追求學習 ABC、ㄅㄆㄇ,而是重視品格教育與情緒教育。

張秀玲分享,「重視品格教育」的定調,來自全校教職員的討論。她說明,台大附幼在1996年設立,目的是希望能夠照顧台大教職員工的育兒需求,因此招生排序以台大編制內及園所教職員工直系親屬為優先,整體來說,九成左右學生家長都是台大教職員;台大附幼老師們發現,注音或英文等知識,家長在家就已經教了,「孩子在學校透過幼教專業應該學到的,可能是比較難在家裡學到的品格與人際互動。」張秀玲說。

張秀玲也不諱言,出身普遍高學歷、高社經地位家庭的孩子,在未來有很高機率成為社會的中堅份子,是影響社會或環境的重要角色,透過教育帶給孩子好的品格,或許最為重要。

台大附幼孩子打水仗

▲正值夏季,老師在午後帶台大附幼孩子玩水、打水仗。楊煥世攝

 

幼兒園階段,品格怎麼教?

張秀玲指出,機會教育、從事件中學習是常見也有效的做法。

舉例來說,台大附幼有「大手小手」制度,年長的哥哥姊姊會分配到照顧新生弟妹的任務,從中學習如何照顧其他孩子、思考每個人的不同需求,例如年紀小的孩子跑得比較慢,如果哥哥姊姊心急拉著對方跑步,可能就會害對方跌倒,類似狀況發生後,老師可帶著孩子從經驗中學習、找出原因、避免犯同樣的錯誤;走過這些過程,孩子可能學到溫柔、體諒他人的需求,也學到「明辨」,也就是不輕率下結論,找出問題根源後解決問題的能力。

張秀玲也舉例,幾年前蘇迪勒颱風侵台,導致寶藏巖聚落居民種植作物的菜園損毀、環境被破壞,由於寶藏巖是當時台大附幼學生經常探訪的環境,學生與老師討論「自己能為寶藏巖的爺爺奶奶做些什麼」,在評估自己的能力後,決定一起去幫住在聚落的爺爺奶奶撿拾颱風後遺留的廢棄物、整地,建立新的「菜園迷宮」,讓爺爺奶奶能夠恢復部分食物的自給自足。

過程中,孩子因為覺得整理田地很累,在過程中來回放棄了3、4次,但每次都在與同學與老師討論後,又重新出發,最後完成菜園。「品格教育最重要的就是以自己的能力,做到去幫助別人,」張秀玲也說,孩子在過程中學到的,是要對承諾負責任、有勇氣、不放棄。

附幼家長台大教師占七成

追求品格的教學方向,受到身為台大教職員的家長們肯定。「很多教授小孩都選附幼⋯⋯附幼家長九成都是台大教職員,其中台大教師大概占七成,」前台大附幼家長會長施先生分享,太太在台大擔任職員近10年,他們當時也是因為同事推薦,決定讓三個孩子都進入台大附幼。

施先生說,「大手小手」制度讓新生感受到被照顧、學習帶領年紀更小的孩子,「學到愛與被愛、接受到付出,是很棒的學習,孩子上小學後跟同儕相處也都沒有問題。」他也提到,附幼重視共好精神,家長可以入校參與活動或擔任志工,孩子可以在過程中看見爸媽的付出,「這很珍貴,而不是好像在功利社會、覺得做什麼都要有目的。」

台大附幼多元學習

▲張秀玲分享,有時會安排畢業學長姐、學生家長入校分享專長或專業知識,讓孩子接觸多元領域。楊煥世攝

 

育有兩女的台大附幼學生家長劉學涵則分享,因為學校的影響,4歲的大女兒回家後會請爸爸要「井然有序」、不把鑰匙亂丟;會與媽媽聊同學間是否有「關懷」誰,也會請媽媽要「尊重」,說話時用講的,而不是用吼的⋯⋯「我認為,學齡前孩子能具備這些好品格的意識,遠勝於 ABC、ㄅㄆㄇ。」她分享。

台大附幼校友、台大昆蟲學系二年級學生翁宏瑋在暑假期間,帶著好幾組甲蟲標本跟學弟妹們介紹不同昆蟲的特性。他分享,在台大附幼時期的經驗對自己影響不小,長大後的他比同儕更習慣說「請、謝謝、對不起」,在與朋友打羽球時也總是很重視他人感受,多少受到兒時品格教育的影響。

翁宏瑋也提到,台大附幼是他發覺興趣的地方。因為老師總是會邀請不同專業領域的家長、學長姐到校分享,當時,有位擔任昆蟲學系教授的家長到班級介紹昆蟲;他還記得,那天老師帶來的蝴蝶不小心跑出籠子、在教室飛來飛去,大家都抓不到的畫面,「這個經驗或許是我對昆蟲產生興趣的契機吧!」

延伸閱讀:不追ABC、ㄅㄆㄇ硬知識!非認知能力成幼兒課程趨勢

 

*本篇文章由【親子天下】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