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懷孕 孕期知識

孕期體質燥熱,怎麼吃?

俗話言:「腹內一天,勝過腹外一個月」,說明著孕婦飲食的重要性,在飲食方面稍有大意,即可能影響胎兒的健康。尤其是準媽咪的體質容易燥熱上火,不妨跟著中醫師的建議,適度養血清熱調養體質,如此一來不僅胎兒健康、媽媽更有活力!
孕期體質燥熱,怎麼吃?

 

懷孕過程,孕媽咪特別容易全身燥熱,經常覺得口乾舌燥、睡不好,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師陳怡如曾看診過一位32歲、懷孕12週的孕媽咪,她的狀況是經常口乾、便祕,甚至5、6天沒有解便,也令她覺得腸胃脹得很不舒服。但因為懷孕的關係,所以她不敢隨意到藥房購買通腸或通便的藥物,所以到醫院來求診。

陳怡如中醫師詢問她的病史發現,因為患者的婆婆認為媳婦的體質虛弱,所以從懷孕開始經常燉人參雞湯或補湯讓她喝,希望能夠一人喝、兩人補。但沒想到慢慢地出現口乾舌燥,臉上的痘痘變多、開始有便祕情況、而且晚上的睡眠品質不佳等。

從中醫角度來看,此孕婦屬於陰虛火旺的情況,會利用養陰的方式來調理身體。陳中醫師解釋:「養陰的藥物本身也會有通便效果,像是生地黃、何首烏等;接著,再配合行氣、理氣的藥物,像是陳皮、厚朴、香附子、木香等,以促進腸胃的蠕動功能,如此,就能減輕便祕困擾。」

何為養陰?

從中醫的角度,「陰」代表有形物質,包括水分和血液。陰虛會出現口乾舌燥、皮膚乾、貧血、內分泌失調、手足心熱等症狀。而「養陰」亦即補氣血、改善體質、滋潤臟腑,提升精神活力。

懷孕為何體質變燥熱?

常聽到人說「孕婦怕熱」,明明懷孕前很怕冷,老覺得衣服穿不暖、甚至很容易手腳冰冷,但為什麼肚子裡有了小寶寶反而變得很怕熱?陳怡如中醫師分別從中、西醫的角度來說明。

西醫角度

身體高代謝、荷爾蒙大量分泌
從西醫角度來說,在懷孕時由於身體處於高代謝的狀態,打出血量一次,必須同時供應母體與胎兒,因此在高代謝量的狀況下會產熱。

再者,也可能是受到荷爾蒙影響。在懷孕初期,體內黃體素會持續分泌,當黃體素大量分泌時,會導致皮膚變得比較油,出現口乾舌燥等情形,陳中醫師表示:「這情況很像是中醫的熱症。」

中醫角度

養胎導致氣血不足
至於從中醫角度來看,懷孕之後,母體的血會用來養胎,導致母體經常處於氣血不足的狀態下,通常體質也會呈現陰虛火旺的情況,使體質變得燥熱。

體質燥熱的症狀

若孕婦本身的體質就燥熱,皮膚更容易搔癢。

體質燥熱的孕媽咪常出現的症狀如下:

★皮膚
臉部痘痘變多,倘若孕婦本身的體質就燥熱,皮膚更容易出現搔癢情況,甚至產生蕁麻疹。

★身體
容易長口瘡,出現口乾舌燥等症狀。另外,小便會變黃,大便不順。而全身症狀則會出現心悸、全身燥熱,甚至發生低燒狀況,覺得全身熱熱的;另外,睡眠品質不佳、血壓高,嚴重還可能引發出血、早產等。

嚴重可能引起出血或早產
陳怡如中醫師指出:「像之前提到的孕媽咪,如果她繼續吃補品,則可能因為太過燥熱而引發出血、早產現象,反而對母體和胎兒造成傷害。」

體質燥熱恐形成胎毒?

從中醫角度,懷孕時期可能因為母體燥熱而影響胎兒,寶寶出生後容易出現上火、甚至皮膚會長疹子、搔癢、排便不順等情形。

「胎毒」,古人定義廣泛

不過陳怡如中醫師分析,其實「胎毒」是古人所定義。在過去,寶寶出生後若皮膚長疹子或出現他們難以解釋的情形,他們會認為是先天性遺傳父母,或孕婦懷胎時母體遭到感染導致,因而出現「胎毒」的體質。不過,這個傳統概念有點類似現代先天性的傳染病,例如:梅毒、德國麻疹等,再加上過去的醫學沒那麼發達,無法確切診斷病症,也因此他們對於胎毒的定義較為廣泛。

而現代的「胎毒」,是指出現在小寶寶身上的痘疹、膿包、口瘡等狀況,不過,當寶寶有這些症狀,他也會容易出現上火、便祕、皮膚搔癢等身體不適,嚴重還可能導致黃疸指數過高。

胎火大,滋陰清熱!

黃連有退火解毒的功效,但不建議孕婦擅自服用。

胎火好發於體質偏燥熱的孕媽咪,並不是每位懷孕的婦女都會有胎火。不過對於體質處在陰虛火旺的情況,陳怡如中醫師指出:「可使用養陰降火的中藥來調整,例如:麥門冬、生地、沙參、玄參、天門冬、黃耆、珍珠粉等,具有滋陰清熱、平心靜氣之功效。」以珍珠粉為例,本身也有降胎火的作用,所以有人會認為孕婦吃珍珠粉,生出來的寶寶皮膚會比較白、比較好。

別自行服用黃連

除此,蓮子、仙草、綠豆等都有降胎火的功效;不過,陳怡如中醫師提醒:「雖然黃連有退火解毒的功效,但不建議孕婦擅自買黃連服用,最好經過中醫師診斷。」有時候孕婦並不是真的體質燥熱,也可能是因為氣血不足、氣血虛,此時要補氣血,反而不適合食用滋陰降火的食物。因此,最好經由中醫師來診斷症狀會比較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