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 11 月第四個星期四為「感恩節」,由於中西文化逐漸融合,許多台灣家人或朋友同步慶祝感恩節,享用感恩節大餐,少不了燒烤類食物或烤火雞等佳餚!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呼籲,民眾謹守健康「3 多 3 少 3 去」原則:「多蔬果、多喝水、多運動」;「少油鹽、少紅肉、少醬料」;「去肉皮、去肥油、去焦黑」,鼓勵民眾可以多用當季新鮮食材,增加蔬菜的攝取及適量的水果,減少加工肉品及紅肉的攝取,也提醒 50 至 74 歲的民眾透過定期每 2 年做 1 次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 29% 晚期大腸癌發生率與 35% 死亡率!
▲大腸癌台灣10大癌症發生人數第二名。
依癌症登記資料顯示 110 年大腸癌新診斷個案有 1 萬 6,238 人,為 10 大癌症發生人數第二名,衛福部死因統計 111 年超過 6,000 人死於大腸癌,影響國人健康甚鉅,而大腸癌的發生與現代人生活飲食習慣息息相關,國人愛吃燒烤與紅肉、缺乏運動或肥胖等因素,加上沒有定期篩檢,因此造成大腸癌快速攀升。
▲挑選當季新鮮、顏色豐富的蔬果,其富含維生素、礦物質,且膳食纖維可增加飽足感,促進腸胃蠕動。
為讓大家「腸」保健康,感恩節安心健康享用美食,國民健康署提供健康「3 多 3 少 3 去」原則,吃得安全健康無負擔:
(1)多蔬果:每日建議食用 3 份蔬菜與 2 份水果、蔬菜 1 份大約是煮熟後半個飯碗的量;水果 1 份相當於 1 個拳頭大小。挑選當季新鮮、顏色豐富的蔬果,其富含維生素、礦物質,且膳食纖維可增加飽足感,促進腸胃蠕動,同時也可以減少肉類或主食類的攝取量。
(2)多喝水:每日建議成人飲用 6~8 杯水(240 ml/杯),分次小口慢慢喝,除了可以避免血液太黏稠、減少熱量攝取,擺脫肥胖及慢性病威脅外,並促進腸胃蠕動進而預防便秘,維持身體的健康。另含糖飲料不僅無法解渴,反而會攝取過多的熱量,提醒民眾應養成喝白開水的習慣,既省錢又可減少身體的負擔。
(3)多運動: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21%~25% 的大腸癌可歸因於身體活動不足,肥胖的人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 1~2 倍,建議親朋好友歡聚之時,茶餘飯後相揪逗陣散步,還能降低大腸癌罹患風險,一舉數得。
▲養成喝白開水的習慣,既省錢又可減少身體的負擔。
(1)少油鹽:除了減少油質的用量,並建議選用植物油,因為含有較高比例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可以保護心血管,但要避免高溫的烹煮,導致油脂變性;而飲食少鹽主要是降低鈉的攝取,減少身體的負擔。
(2)少紅肉:國際癌症研究總署指出,每天攝取超過 50 克的加工肉品或 100 克的紅肉(豬、羊、牛)會增加 17~18% 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3)少醬料:建議多以食物的原味鮮甜為主,避免添加過多的醬料,或自製較無負擔的醬料,既可兼顧食物的美味,又可以兼顧自身的健康。
▲每天攝取過多加工肉品或紅肉(豬、羊、牛)會增加17~18%罹患大腸癌風險。
(1)去肉皮:肉類的皮,儘可能少吃,降低熱量的攝取。
(2)去肥油:肉質偏肥的部分,儘可能以瘦肉為主,減少食用肥肉的比例
(3)去焦黑: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指出,在高溫表面上燒烤的肉片,因烹調過程中會形成致癌物質──多環芳烴(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隨而附在食物表面,若燒烤食物表面有焦黑現象,建議切除或不食用。
▲肉類的皮,儘可能少吃,降低熱量的攝取。
根據美國癌症研究協會指出,21~25% 的大腸癌可以透過運動與體重控制來預防;而透過定期大腸癌篩檢,早期癌的治癒率和 5 年存活率都可超過 8 成 5 ,大腸癌可說是最可預防的癌症類型之一。
為有效預防大腸癌,除要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再次呼籲 50~74 歲民眾請多加利用國民健康署補助每 2 年 1 次的糞便潛血檢查。根據國民健康署的篩檢資料顯示,糞便潛血檢查結果為陽性者,每 2 人就有 1 人有大腸息肉,每 22 人就有 1 人為大腸癌,而每2 年接受 1 次糞便潛血篩檢,可降低 23% 大腸癌死亡率。
根據 2018 年台大醫院李宜家醫師等研究團隊分析資料顯示,若糞便潛血篩檢為陽性,越早進行大腸鏡檢查,其罹患大腸癌的風險越低,在篩檢陽性後超過 3 個月以上做大腸鏡,得到進行性大腸癌的風險增加 2 倍,而若超過 1 年才做大腸鏡檢查者,風險更達到 2.8 倍。
大部分的息肉都能在做大腸鏡的同時進行切除,要降低罹患大腸癌風險,糞便檢查潛血陽性後「 3 個月內及時做大腸鏡確診」是不二法門,並遵從醫囑定期追蹤治療,以遠離大腸癌的威脅。
整理/林宜屏
資料來源/國民健康署
圖片來源/photo-ac.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