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生子,一直是矽谷科技人 Cindy 生命拼圖的重要一塊,喜歡小孩的她,覺得有了小孩,人生才完整,所以她從二十多歲開始,一直在找伴侶來組成家庭,無奈到了三十多歲,仍遍尋不到合適隊友,她坦承這過程「很焦慮」。
「就是為了生小孩,從20幾歲到30多歲,都在追求人生的另一半!」期間,Cindy 跟第一任台灣男友,在一起七年後分手,後來在美國加州舊金山灣區工作,每次跟家裡聯絡,爸媽就會問:「有沒有在認識新的人?」讓她壓力非常大。
當時她遇到的對象都不適合組隊,並非她心目中的神隊友:「一個會想盡心力照顧家的隊友!」
曾遇到非常心儀的對象,「他很聰明、個性內斂、顏值很高,笑起來很好看。」 Cindy 靦腆的說:「我很喜歡他,但相處後發現,就算生了小孩,他也不願為了家人犧牲自己的時間,家庭組隊並不適合。」
她寧可單身,也不願遷就,「與其之後離婚或婚姻狀態不好,還不如自己一個人帶小孩。」如果不是理想對象,最終的結果可能都導向單親, Cindy 心想:「那為什麼不一開始就選擇單親呢?」
一次偶然的機會下,透過同事認識了「志願單親」這種新興的家庭形式。 Cindy 表示,簡單說,透過人工生殖或收養的方式,在沒有伴侶的情況下組成家庭,「因為沒有伴侶的關係,所以也不會有監護權的糾紛。」
她做完功課發現,擁有「生育自主權」的志願單親,更適合當下的自己,「讓我可以放下生育年齡的焦慮,同時不用被一段可能不適合自己的關係綁住。」
在美國,透過捐精、試管嬰兒的合法管道,她選擇「志願單親」的方式,在2020年生下女兒、當了媽媽, Cindy 形容:「第一次看見她,覺得她好完美,想好好疼愛、呵護她。」
不過,這種幸福感沒持續多久,大概產後第三週左右,「就感受到很誇張的辛苦!」育兒經驗跟她想像中差距太大,「每天都在換尿布、哄睡、餵奶、洗奶瓶、洗擠奶器,一直做重複的事。」讓她開始懷疑:自己真的能當好媽媽嗎?
後來,她在美國的「志願單親」群組發問:如何度過育兒難關?群友們鼓勵她,「寶寶出生第三週,剛好是最累的時候,之後會越來越好!」後來,果然就漸入佳境。
雖然她是志願單親,但養育孩子從來不是一個人能做到的事,Cindy 強調,有了孩子才知道後援有多重要,「我一出月子中心,姑姑和媽媽都成了後援幫手。」即使她工作請假、女兒一歲後請保母,但仍有許多無法預期的臨時狀況發生。
她認為,建構育兒後援的資源網,例如:家裡的長輩、閨蜜朋友、孩子同學的爸媽、鐘點保母等,都是寶貴的後援。
不過,對 Cindy來說,養育孩子一直很真實的累,卻也很真心的快樂,「累和快樂完全不牴觸,孩子不用達到一個里程碑、不需要有任何表現,我就很開心。」
這種感覺如何形容?她說:「看到她笑,我就開心,看到她做一個可愛動作,我就開心,她的存在就讓我開心。」因為想延續育兒美好的感受,讓 Cindy有了第二胎兒子。
一連養育兩個孩子,很多人常問 Cindy,成長過程中,沒有父親這個角色做為表率,對孩子的成長是否有影響?
她回答,身邊許多男性都能當做表率,不一定只有爸爸一個角色,「我的孩子很幸運,他們有舅舅。」還有阿公、男性同事及友人等。
Cindy 說明,她知道很多人會有疑慮,但大家不是住在被隔離的環境,「如果把這個村莊做大,把整個社區當做是家人,那男性的表率就是孩子父親的表率,其實資源很多。」
換句話說,「世上這麼多優秀的男性,整個世界都是可以成為孩子表率的人。」
當孩子有疑慮的時候,她也會用繪本教導,如:《我是一顆小碗豆》、《各種各樣的家:家庭大書》等,「我女兒在一歲半時,就會自己講她的身世,別人有爸爸,她有捐精子的好人。」
成長過程中,孩子一定會碰到別的家庭,發現自己的不一樣。就像她有一頭漂亮捲髮,她起先不喜歡,以前都會生氣說:「拍照不要拍到她的捲毛!」漸漸的,很多人都會問她:「你去哪裡燙頭髮?燙得很漂亮!」
女兒這才發現,原來自己與眾不同的捲髮,這麼珍貴,別人需要花錢燙髮才能獲得。
Cindy 指出,一個友善的社會很重要,「許多人對於單親,還有很多負面的觀念或標籤,會讓孩子害怕。但女兒很幸運,目前遇到的人,對她都沒有任何一點點的惡意。」甚至,友善到讓女兒得到滿滿的正能量!
她想延續這份良善的力量,勉勵跟她一樣想成為志願單親的女性,「害怕是正常的,然而知識就是力量,可透過增加知識來做足的準備。」有了充足的準備,就不會手忙腳亂。
現在的 Cindy 有了一對兒女,還沒有另一半,但她表示,「未來我一定會再談戀愛,只是不一定需要婚姻,因為我的人生已經完整了,兩個孩子讓我有一個完整的家庭。」
未來交往或結婚的男性,如果進到這個家庭,「不一定要收養小孩,他可以是爸爸,也可以只是媽媽的男朋友或先生,視當下對孩子最好的狀況而決定。」
Cindy 認為,未來交往對象跟孩子是朋友即可,不需要擔負教養工作,更不需要盡任何責任,「在我的認知裡,我的家庭已是一個完整的、圓滿的家庭,他就是我的男朋友,可以好好的陪伴跟相處就好。」
如同 Cindy 想像中跟兒女的關係似閨密或朋友,身為媽媽雖會管教,仍希望親子之間相處非權威式,而是平等、互給回饋的模式。
「我希望把孩子教養成一個像我這樣子的大人,未來有勇氣去嘗試不一樣的選擇,也有勇氣為自己承擔責任。」這是志願單親的 Cindy,最想要給兩個孩子的教育觀念。
採訪撰文/游資芸
攝影/賴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