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學習當爸媽

如果孩子長期壓抑情緒、無法自然宣洩,未來很難有同理心!家長掌握4心法,情緒學習無所不在

「台灣不太重視情緒教育,父母、教師對自身情緒都不一定察覺,沒學過,自然不解如何面對孩子的情緒。」幼兒教育學系退休教授幸曼玲則分享,引導孩子提升社會情緒能力,可參考這幾個心法:
 如果孩子長期壓抑情緒、無法自然宣洩,未來很難有同理心!家長掌握4心法,情緒學習無所不在

 

「乖!別再哭了!再哭就……。」 

「不要!不要!嗚嗚哇!」 

一邊是莫名暴走、崩潰中的孩子,一邊是氣急敗壞的父母,深怕哭鬧聲影響旁人,正威脅兼利誘,只盼快冷靜下來。 

再熟悉不過的親子日常互動,看在教育學者眼中,可以是覺察、認識情緒的大好機會,卻也可能一步步邁入更難解的情緒迴圈。 
 

SEL in Taiwan平台創辦人、台師大幼兒與家庭科學學系助理教授吳怡萱認為,情緒是與生俱來的生存本能,如果孩子長期壓抑、無法自然宣洩,也許有朝一日,遇到挫折仍然裝沒事,對外界也很難再有同理心。 

學齡前幼兒正一步步建立自信,自信又與情緒穩定相輔相成。隨著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簡稱SEL)成全球顯學,近年,更提倡向下扎根、從學齡前開始,關照孩童的社會和情感能力。 

台灣方面,國家教育研究院正參考SEL架構,集思廣益,研擬將情緒教育納入未來的118課綱中。 

幼兒階段則不落人後,2016年修正發布的「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聚焦2至6歲幼兒,即將「社會」和「情緒」獨立出來,分屬六大領域中的兩大塊。 

 

不熟悉、沒學過,情緒領域怎麼教? 

但課綱研編過程中發現,「情緒怎麼教?」正是最困擾幼教老師的一環。 

「台灣不太重視情緒教育,父母、教師對自身情緒都不一定察覺,沒學過,自然不解如何面對孩子的情緒。」課綱研編小組召集人、台北市立大學幼兒教育學系退休教授幸曼玲指出。  

她舉例,課綱中有一條:讓孩子學習覺察同一種情緒,在不同情境下的差異。好比說,同樣是愉悅,吃到喜歡的食物、被爸媽誇獎,與獨自完成一件任務,雖然都能激起喜悅的感受,程度卻明顯不同。 

但教學工作坊中,常有第一線老師對此不解,誤以為是要將孩子的情緒定高下、分等級,「台灣教育太習慣打分數,幼兒園孩子需要的是累積經驗,而不是急著評量他。」 

 

從家庭日常出發,親子共學SEL 

擔任優良繪本評審多年,幸曼玲也發現,過去,華人父母偏好認知啟蒙、科普類童書,近五年悄悄翻轉,關於情緒、心理韌性的繪本愈來愈多,需求很大。 

正因為小小孩學著感受、表達和調節各種情緒;與其他孩子、成年人建立親密而正向的關係,樂於分享或遵循規範;勇敢探索周遭環境,透過發現和觀察來學習,是為人父母最欣慰的一刻。 

下了課,家,始終是學齡前幼兒最重要的學習場域。父母該如何協助孩子落實社會情緒學習?可參考以下幾點心法。 

 

心法一:引導覺察、接納,負面情緒不羞恥 

幸曼玲認為,幼兒能先做到「覺察、接納情緒」很重要。例如害怕,如何知道自己是害怕的?也許是心跳正加速、手心濕濕黏黏的,父母可多提供刺激,引導孩子開放五官去感受,並勇敢說出來。 

父母有意識地、在日常生活多引導覺察,不論是憂鬱、膽怯或憤怒,讓孩子明白這是很尋常的感受,人人都會有,不羞恥、不病態,孩子才不至於壓抑自我,久了習慣暗自面對情緒問題。 

如果等到事件發生,才談論情緒,孩子會認為這情緒不乖、不好,可多鼓勵孩子把情緒當朋友,表現正向情緒,也接納負向情緒的流露。 

 

心法二:釐清前因後果,不急著給解方 

愛睏、小餅乾沒了、坐不到喜歡的車車,幼兒們總有各種不如意,倒地耍賴、哭鬧不止,有些家長會堅持原則,有些選擇妥協。 

不論為何,盡量每次標準一致,時間許可下,先抱抱他、接住情緒,不急著給解方。 

幸曼玲建議,父母平時可多跟孩子討論情緒的前因後果。舉例來說,共讀繪本時,可從角色的臉部表情、肢體動作,去預測他當下的心情,或是根據故事走向,迷路了、找不到媽媽,推論角色可能會感到焦急或害怕。 

又或者,公園玩耍發生衝突,當下一定先帶著孩子道歉,事後冷靜了,再跟孩子討論,釐清他不開心的原因,明確告知暴力絕不允許,也練習揣摩對方小朋友的想法,下次碰到類似狀況,怎麼回應會更好。 

 

心法三:父母先愛自己,完美人設不存在 

回到台灣、任教台師大前,吳怡萱在澳洲、紐西蘭曾有幼教經驗。她觀察,很多華人父母學習SEL,起心動念是想幫助孩子,但教學相長,父母先愛自己、改變自己,社會情緒能力提升了,孩子自然會跟著幸福。 

因為社會情緒學習,並非要孩子去討好、喜歡每一個人,而是「就算討厭一個人,也能想想為什麼討厭他?如何在不影響自己、不傷害他人的情況下,與這樣的情緒和平共處。」 

教養孩子,反求諸己,過程中成人們同步在學習,收穫與驚喜往往不亞於孩子。 

 

心法四:尊重個別差異,掌握四問句 

情緒是刺激後的主觀反應,受個人特質、環境的多種影響,包括性別、家中排行、就學時間、生活經驗等,都可能造成差異,應尊重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保留彈性。 

父母可掌握四個簡單的問句,包括「你覺得怎樣?」、「為什麼會覺得這樣?」、「這樣表達適合嗎?」、「真的是這樣嗎?還有什麼可能呢?」 

引導孩子多思考日常生活遇到的問題,並透過身教、說故事的方式,讓孩子學習改變想法,進一步調節自己的情緒,以符合社會文化的方式表達情緒。 

 

幼兒園課綱中的社會領域、情緒領域內涵? 

幼兒園課綱劃分為六大領域,包括身體動作與健康、認知、語文、社會、情緒和美感。 

「社會領域」著重幫助幼兒與自身、與他人,及與周遭生活環境建立密切的互動關係。 

有五大領域目標,包括肯定自己並照顧自己;關愛親人;樂於與他人相處並展現友愛情懷;樂於體驗文化的多元現象;親近自然並尊重生命。 

「情緒領域」是培養幼兒處理情緒的能力,根據情緒處理的過程,區分為情緒覺察與辨識、情緒理解、情緒調節以及情緒表達能力。 

有四大領域目標,包括接納自己的情緒;以正向態度面對困境;擁有安定的情緒並自在地表達感受;關懷及理解他人的情緒。 

延伸閱讀:吉利幼兒園園長:教小孩做好情緒管理,內化為習慣與能力,才是真正贏在人生的起跑點

 

*本文轉載自未來Family原文網址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