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Claudia Goldin。截自哈佛大學 YouTube
「家庭經濟學」是每個家庭都要面對的現實,但是從小到大,學校都沒有教。不過,研究性別與家庭經濟學的學者卻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也提醒人們趁機再審視家庭、職涯、財務與人生。
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哈佛大學的經濟學教授高爾丁(Claudia Goldin)備受肯定的,就是她研究男女收入差距的演進與原因,特別是當女性有結婚、生小孩時的情況,揭開了人們普遍的迷思,提出對媽媽們更公平的建議。
她在1990年出版《瞭解性別差距》(Understanding the Gender Gap)、2021年出版《職涯與家庭》(Career and Family),指出男女收入差距的困境,即使經歷百年仍然存在。《職涯與家庭》在近期又躍升為亞馬遜書店中,勞工與工業經濟關係、勞工與勞資關係、性別研究的第一、二名。可見人們對此興趣濃厚。
高爾丁在書中以及前後接受出版商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國際貨幣基金(IMF)、彭博(Bloomberg)的訪談中,幫媽媽們說了公道話。
她不諱言指出,人們可能以為男女收入差距是因為雇主歧視女性與男女同工不同酬。但是在觀念與實務做法先進的地區、企業,這些影響已經很小,甚至不存在,男女收入差距卻沒有消失。原因不只來自職場,還有人們忽略的,家庭就是不平等的另一個來源。而且這兩個因素就像硬幣的一體兩面,同時存在。
在一百年前,受高教育的女性幾乎只能在職涯跟家庭間二選一,選擇家庭的人,就完全沒有收入。在今天,愈來愈多受高等教育的女性同時選擇了要家庭也要事業。種種研究顯示,女性在高中、大學的成績不輸給男性,在職場的表現也不亞於男性。
但是步入家庭後,女性就要承擔多數的家務,並且成為主要的照顧者,無論是照顧孩子還是長輩,重擔多數落在女性身上。女性隨時得接電話、臨時被要求回家照顧小孩或老人,否則就只能做兼職或有時間彈性的工作,但這常常較低薪,或是辭職,完全失去收入。男性隨時準備接的電話,則是處理工作上的事務,績效與收入蒸蒸日上。
偏偏當今收入較高的工作,都需要高度的心力與時間投入,加班、經常出差、隨時都要接招處理公務,深夜、週末、休長假時也不例外。她形容,這些工作對人們予取予求到了貪得無厭的地步,稱它們是「貪婪的工作」。
要照顧一家老小的女性,常常無法應付這些貪婪的工作,無法全心全力隨時待命、上線工作的人,就會慢慢敗下陣來,考績不佳,失去了升遷的機會與有前景的職位,也跟大好「錢」途漸行漸遠。
所以,現代的性別收入差距主要來自職場以外的因素,特別是有小孩以後,只是貪婪的工作與職場讓情況更惡化。她直接在《彭博》說出很多人都遇到,但沒有講出來的:家庭正是不平等的出發點。儘管政府、企業都可以祭出很多看起來很公平、男女都適用的良善福利,但如果不能從媽媽、家庭的角度出發,就很難改善這個問題。
她直指,成家的雙方在家裡就要追求彼此的平等關係,別讓媽媽有苦不敢說,受制於家庭壓力而不敢做對自己長遠有利的選擇。因為到最後,這不只是媽媽收入的問題,也牽涉到了自我認同、心理健康、家庭資源等,會影響整家人。而且,下一代還可能耳濡目染這種選擇的邏輯。她強調,家中的夫妻愈平等,社會上的性別就愈平等。
企業除了制定表面上兩性平權的友善職場措施,還要思考,在短中期內難以改變、女性很難擺脫家務與照顧老小的社會文化下,哪些才是真正能夠帶來效益的做法。
高爾丁的建議是,讓媽媽們有分身、或「替代品」。例如,增加工作的彈性,善用科技,讓媽媽們可以遠距處理公務需求、減少出差;可以讓媽媽們暫時離開崗位也不會擔心影響公務的代班人、替補制度;或代替她們照顧孩子、讓她們安心上班的福利,像是企業內的托兒措施。
她對政府的建議則是擴大照顧老人與兒童的公共服務。現代社會已經倡議與接受媽媽對於年長者的照顧要托與專業,「照顧不離職」,對於照顧下一代也應該如此有更多專業、令大人安心的托育、安親服務。例如,將日間托育、安親班這樣的機構整合入學校教育體系。
作為一個史上少見得獎(第三位女性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女性經濟學家,她對女性又有什麼建議呢?
她會儘早啟發學生,思考選擇的伴侶是否能給她們公平的人生機會。例如,她會問女生希望從生活伴侶得到什麼?她很高興,有女生很聰明地回答,想要一個能跟她一起追求她心之所欲的人。這代表不要選擇把家務推給女性、只顧自己的另一半;女生要尋找把她們的夢想也放在心上的人。
另外,她也鼓勵女生修經濟學。她從跟學生的對話發現,男生認為經濟學是關於財務金融的,所以選擇了經濟學;女性認為經濟學是關於財務金融的,所以不學經濟學。還有不少女學生們提到,她們對人有興趣,所以更喜歡心理學,而不是跟財務金融有關的經濟學。這凸顯了女性對財務與經濟的態度。
事實上,經濟學不完全關於財務金融,而且是與人有關的科學,也是選擇的科學。每一個步入家庭的人,都要面臨家庭經濟學與各種選擇。她也正在嘗試用更多方式,讓經濟學更有吸引力,讓更多女生知道這是關於人的科學、有興趣學習,為性別、家庭與人生的經濟學打底。
資料來源/Bloomberg、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國際貨幣基金、Amazon
*本篇文章由【親子天下】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