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就是愛NATURE

你的寶貝是否從一出生到現在都待在冷氣房裡,從沒到戶外聽過蟲鳴鳥叫?玩具箱內總是堆滿了經過精心設計,號稱能刺激頭腦發育、訓練感官的玩具,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教授 張世宗認為,這些遠離大自然的小孩,除了喪失和大自然做朋友的機會,也減少玩耍的樂趣,他說,只要多利用生活上隨處可得的事物,提早讓孩子接觸大自然,就能提早培養孩子對環境的敏感度,更能加強孩子的好奇程度。
就是愛NATURE

親近大自然是人類的本性
親近大自然是人類的本性,所有人只要走進大自然,會環境因素改變,身體中對大自然的親近感也會因此被催化,就像我們看孩子玩泥巴,不過就是一把泥土他們可以玩個老半天,發明出多種玩法,反而對於精心設計的玩具一下子就玩膩了,堆積如山的玩具不僅浪費錢,也降低孩子玩耍的樂趣,其實最單純的東西,反而可以創造出多樣的變化。

 

 

 0到2歲是感覺動作期
嬰幼兒0到2歲是感覺動作期,他們透過味覺、觸覺、視覺、聽覺、嗅覺肢體動作的發展認識這個世界,而大自然中繽紛的色彩、時令的變化與所有富有生命力的物種,就是對孩子最天然的學習場所。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論中提到,小孩最初是簡單的反射行為,逐漸從學習中變得複雜,由身體動作發展到心理活動,到6個月後才能出現目的性的動作,在感覺動作末期,嬰兒基礎模式發展到物體恆存性,已開始從具體實物中學到抽象的概念。而接近兩歲的嬰兒有延後的模仿, 雖不僅能當場模仿,但能憑事後記憶模仿這些動作,已會用「工具」以輔助其達到目的。

 

天然的感官刺激
大自然可以給予孩子太多感官刺激,鮮豔的動植物可以給孩子最天然的視覺刺激戶外的清新空氣也能刺激嗅覺、流水聲的聽覺刺激、接觸大自然的觸覺刺激以及大自然空間更能提供孩子無限的運動空間,這些都有利於嬰幼兒時期感知覺的發展。

情緒變化
孩子到了大自然中很容易感到開心和興奮,因為好奇心使然,想要什麼東西都想去觸碰,這個時候,建議家長可以陪著孩子一起去探索自然,克服孩子的恐懼心理,與大自然做友善的互動。

 

 

引導代替指導
孩子探索玩樂的過程裡,有些家長因為害怕、擔心,會立即對孩子勸阻或是勸說的動作,比如教小孩不要碰髒亂的泥巴,孩子在短時間內會立即知道衛生、安全的重要性,但這並不是孩子經過探索後得到的知識,也無法成為他未來創造學習的養分。張世宗教授建議家長,只要適度關切,用引導代替指導,提供孩子多元選擇,培養判斷能力和創造力。

 

何謂大自然缺失症
大自然缺失症並不是醫學診斷,而是人類因疏遠大自然而產生的各種表現,如感覺遲鈍、注意力不集中、會產生生理和心理疾病。外國作家理查‧洛夫認為這樣的病症不只在兒童身上發生,在個人、家庭和社區都有類似案件,有研究顯示,公園與露天場所的缺乏與高犯罪率等以及都市弊病有關。

您家寶貝也有大自然缺失症?
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教授摩爾研究發現現在的小孩,日常生活中接觸的自然環境越來越少,自然的基本體驗正被網路、電子產品取代,張世宗教授說:「電子媒介給人們的體驗是間接的、替代的、失真的,而且是單一形式。」這樣的環境也會限制小孩健康成長和發展,相較自然環境反而提供孩子豐富多元的感官體驗,幫助他了解如何與周圍環境互動、安心自由自在地玩耍。

不喜歡戶外活動
你的孩子是外出沒多久就開始覺得無趣,開始吵著想回家看電視或是打電動;在開車帶孩子出去玩的時後,孩子卻從頭到尾玩著你的手機,而不肯搖下車窗,欣賞戶外美景,下車後卻還專心的玩著手機遊戲?如果小孩有這種症狀,家長小心囉!你的孩子可能已有科技成癮症。張世宗教授認為,多帶小孩參與戶外活動,藉由不同的場景,人的心情會隨著場景變換而得到滿足和快樂,常接觸大自然,才能讓小孩得到真正身心靈的滿足。

家長在帶領孩子接觸大自然的過程中,可以陪同孩子一起去探索,並引導他去觀察、注意鄉野間的動植物特徵,雙方都能獲得成長。

改善方法
1.規定孩子每天使用電視、電腦、電動遊戲的時間不宜超過12小時。

2.幫孩子報名冬夏令營的自然體驗營活動

3.假日少往大賣場、百貨公司跑,依孩子的體力和年紀選擇綠意盎然的山林步道、綠地公園、森林遊樂區或自然保育區。 

有小動物靠近會感到害怕
如果您的小孩看到昆蟲或是小動物,會感到恐懼或害怕,其實最大關鍵在於父母,若家長平常看到昆蟲、動物的反應是緊張到大呼小叫,甚至立即性地把孩子拉開,大喊:「不要摸!蜜蜂很危險」或是:「不要摸小花~有毒!」自然而然小孩子對於野外的動物、昆蟲會感到恐懼、不安,也因此對大自然的生命會有漫不經心、不抱尊重的想法。

改善方法
1.家長碰到小動物時應避免驚慌失措,反兒要冷靜處裡,並安慰孩子說牠並不可怕也不會傷害人類。

2.多讓孩子看動物星球頻道、或是介紹自然生態的網站或影片。

3.出遊前,先上網做功課,蒐集該地區的自然景觀與生態特色找機會教育。

害怕到戶外
親近大自然好處多多,幼兒在大自然中不僅可以開放全面感官去感受自然的美和變幻多端,對視力保健也很有助益,張世宗教授指出,其實人有喜好親近自然的本性,只是活在都市叢林中,以及父母過度保護加善意的「恐嚇」,而使得孩子親近自然的慾望被壓抑了;另外,也跟現代社會治安大不如前以及現代人過於忙碌有關,導致越來越多憂心忡忡的父母不願意讓孩子在戶外玩耍,也沒時間帶孩子到自然裡。

1.花更多時間與孩子們相處;告訴他們可能面臨的危險,但要同時培養自信,鍛鍊他們直覺,告訴他們如何判斷哪些人可信。

2.了解你的鄰居,投入街區和周圍社區的生活,鼓勵孩子了解值得信任的鄰居。

3.如果孩子要離開你的視線,那鼓勵他和同齡小朋友一起玩耍,而不是獨自一人;使用科技手段,要孩子帶著手機。

 

與孩子玩大自然遊戲
天然的戶外環境不僅可以促進幼兒肌肉的發展,更能提供幼兒社會交往方面的機會,再加上戶外活動是以陽光和新鮮空氣為伴,以個體或群體的方式,動用全身感官共同參與的活動,滿足了孩子愛玩好動的天性,又增加了他們與大自然的親近感,家長不妨多動動腦,帶著小孩一起在大自然中玩遊戲,一舉數得。

遊戲一、滾草地
選擇在大草坪或是微斜的草坡,家人可各自躺在草地上,向左或右滾動身體,比賽看誰先滾到終點,不過家長要先要講解遊戲安全,最好是雙手伸直夾耳,保護滾動中的頭部,建議家長要先查看草地上是否有像石頭、樹枝等危險障礙物,事先將它移開,這個遊戲很快就會覺得累,中途不妨帶著還子片仰頭躺著看看天空,欣賞白雲,感覺身體與大地連成一體。

遊戲二、紅綠燈抓鬼
遊戲方法:由一人當鬼,站在牆邊,其他人站在遠方,鬼在另一邊面向牆,喊出一句預先定好的句子,最常見的有「123紅綠燈」和「紅綠燈停」,其他人則向鬼所在的牆靠進,直至能接觸牆。鬼喊完後可以轉頭,如果發現有玩家未停下,這人便輸了,要當鬼。若果所有玩家都能安全接觸牆壁,則鬼輸了。

 

多帶小孩到戶外有助提高小孩學歷
日本國立青少年教育振興機構調查指出,小孩從小多接觸大自然,經常和同儕一起玩要的小孩學習慾望較高,也比較愛讀書,長大後學歷高,收入也比較高。這項調查顯示,在大自然遊玩經驗者,半數以上都是逾六十歲的人,而現在的高中生只有四成的人經常接觸大自然。千葉大學教育社會學教授明石要一指出,小孩接觸大自然時會產生許多疑問,因而刺激求知慾、好奇心,學習慾望自然提高,多跟其他小朋友玩也可以培養人際關係和決斷力。

 

張世宗
現職: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教授
學歷:紐約普列特學院建築碩士、紐約哥倫比亞大學 藝術碩士、紐約哥倫比亞大學 教育博士
經歷:台北教育大學 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系所長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採訪撰文/江怡臻
諮詢/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教授 張世宗
參考資料/理查‧洛夫著《失去山林的孩子:拯救「大自然缺失症」兒童》
攝影/陳俊谷
演出/漂亮媽咪:蔡靜愉 帥氣爸比/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