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明明年紀還那麼小,怎麼會罹癌?每當聽到幼小的孩子受癌症所苦,總是令人感到惋惜,父母更是開始檢討自己是不是孕期是不是吃錯什麼、照護上哪裡做得不好,但其實爸媽不必自責,大多數的兒童癌症是寶寶自體基因突變導致,而非遺傳或飲食習慣不良,且兒童癌症並不是絕症,只要盡早發現,治癒率非常高喔!
癌症是18歲以下兒童及少年(以下以兒童簡稱)的第4大死因,依據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庫統計,台灣18歲以下兒童及少年,每年約有500名新發癌症個案,前五名依序是白血病、淋巴瘤、生殖細胞瘤、中樞神經瘤、其他上皮癌(甲狀腺癌為主)。
以男女分別來看,男童癌症人數為308人,約每10萬人就有15.7人罹癌;女童癌症人數為234人,約每10萬人就有12.9人罹癌。顯示男童罹癌的發生率較女童高出1.2倍。
資料顯示,不論男女,「白血病」都位居兒癌首位,各佔了3成左右(男31%、女28%);「淋巴瘤」則較好發於男童,為男童發生率第二高之癌症,比女童高出3.1倍;至於女童發生率第二高的癌症則是「其他上皮癌(甲狀腺癌為主)」,是男童的1.9倍。雖然各個年齡層好發的兒童癌症型態有所不同,但都「白血病」與「淋巴瘤」在不同年齡層皆位居前5名。
延伸閱讀:癌症≠絕症,常見4種兒癌
相較於成人癌症,兒童癌症的治癒率高,各癌症之5年存活率皆達50%以上,整體5年存活率約8成,尤其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者。而且兒童對於化學治療之耐受程度也較成人佳,因他們還在生長發育階段,細胞再生能力好,能夠承受較密集且高劑量的化學治療。
加上各種支持療法的醫療進步,如:止吐劑、血球生成劑(防止血球過低期間太長造成感染)及防止黏膜破損等護理上的照顧,連同預防細菌感染的抗生素,都有助於療程之進展。
兒童癌症目前並沒有普遍的篩檢,只能由爸媽密切觀察孩子的症狀來發現。國民健康署賈淑麗代理署長與兒童癌症基金會林東燦董事長呼籲照顧兒童的父母及師長,若發現孩童發生以下9項症狀,請盡速就醫診治,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燒」:超過一星期不明原因發燒。
「紅」:瘀青、紅色出血點、黏膜出血症狀(如:流鼻血、牙齦出血)或眼窩周圍瘀青(熊貓眼)。
「大」:頸部、腋下、鼠膝部等淋巴結不明原因腫大,尤其超過2公分,觸摸固定不動,無壓痛,建議進一步檢查。
「腫」:不論身體或四肢,若有腫塊即需就醫,肝脾腫大或腹部腫瘤,洗澡時注意觸摸較易察覺。神經母細胞瘤有2/3發生在腹部,常有腹部腫大或腫脹情形。
「痛」:不明原因疼痛,如:頭痛、肢體痛(尤其下肢)、胸痛、腹痛等。
「神」:出現神經系統症狀,如:頭痛、嘔吐、複視、肢體無力、運動不能協調(寫字歪扭)、無法捧碗或用筷子,走路歪斜易跌倒等。
「視」:由眼底鏡檢查可及早發現視網膜母細胞瘤,若腫瘤已大,瞳孔會出現白色反光且拍照後雙眼瞳孔反光不同。
「輕」:不明原因體重減輕、食慾不振,於該生長的年齡卻停止長高。
「白」:臉色蒼白等貧血現象。
延伸閱讀:腦瘤症狀不可輕忽!男童突頭暈、走路不穩竟已罹患腦癌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