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的哭聲,代表了什麼需求與意義?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新生兒科蔡明倫主治醫師提供幾種基本分辨方式,但也會因人而異,畢竟每個寶寶的氣質與個性都不同,主要照顧者才是最熟悉「寶寶的哭聲代表什麼需求」的人,這裡所說的僅為參考:
*持續的哭、哭聲較大:大多是生理需求,直到需求被解決。例如肚子餓與尿布濕了的哭聲,可能會先從小聲哭開始。如果沒人理會,就會愈哭愈大聲,也可能扭動身體或踢腳等。
*間歇性哭鬧,有時候可能會假哭、音頻也不會太高(但因人而異):較常是心理需求,想被陪伴與安撫。經常不只是哭,也會藉由大叫或笑等各種行為來想要引起大人注意。
*歇斯底里的大哭、難以安撫、連續哭鬧時間較久:較常是因腸絞痛或腹股溝疝氣所引起。通常一次大約哭超過20分鐘以上。腹股溝疝氣卡住通常不會鬆開,寶寶會一直大哭。
*歇斯底里的大哭、但屬於間歇性哭鬧:雖然哭得很慘,但有時哭、有時不哭,可能是腸套疊。因為腸子套在一起時會大哭,但腸子沒有套住時就不會哭了;過一陣子腸子又套住,又會再度大哭。腸套疊大多好發於6個月以後,但6個月前少數寶寶也可能會發生。
*像貓哭般的聲音:可能是罕見疾病「貓哭症候群」,如果不確定,可以將寶寶的哭聲錄下來,之後再放給醫師聽。
其實,哭得很大聲,大部分反而不用太擔心;醫師反而比較擔心「跟平常的哭聲不同、沒什麼力氣與活動力不好的哭」,這種哭有可能是發燒生病了、全身不舒服。因此,「沒什麼力氣的哭」,反而比「哭得很宏亮有力」要更加小心。建議替寶寶量體溫,並觀察有無合併胃腸道與呼吸道症狀。如果3個月以下的寶寶發燒,可能是較嚴重的感染,要盡快就醫;3個月以上的寶寶發燒,則可考慮先用退燒藥幫寶寶退燒後,觀察「退燒後的活力有無改善」,如果退燒後活力改善,則可先觀察;如果退燒後活力仍差,則必須盡快就醫。
寶寶哭太久,爸媽都會很擔心,其實只有以下四種情況要特別注意:
1.腸套疊、腹股溝疝氣:如前文所述,歇斯底里的大哭、與平時的哭泣方式與哭聲不同,有可能是腸套疊或腹股溝疝氣,建議回到前述7步驟來找出哭鬧原因並與予以排除。腸套疊或腹股溝疝氣皆屬於急症,如果有懷疑則應送醫(如果是腹股溝疝氣,打開尿布會發現單邊腹股溝鼓鼓的,兩側看起來不對稱)。
2.寶寶哭到唇色發白、甚至發紫:寶寶哭泣時,爸媽雖然不用過度擔憂,但仍要觀察寶寶的唇色。少數個性較急的寶寶,哭太久可能會忘記呼吸,可能會發紺、缺氧,當寶寶哭到唇色較白時,建議就要趕快抱起安撫與拍背等。
3.先天心臟病,且為發紺型的寶寶:少數寶寶有先天心臟病,而且又是屬於發紺型的寶寶(醫師會主動告知要注意),由於大哭會加重發紺的表現,此類型寶寶應避免大哭,爸媽要盡快滿足寶寶的需求。但這種類型的寶寶為少數特例,而且在新生兒出院前醫護人員會教爸媽完整的衛教知識與處理方式。
4.早產兒且合併慢性肺病、回家仍需使用呼吸器者:少數早產兒如果有合併慢性肺病、且回家仍要用呼吸器呼吸,也不要讓他哭太久,以免缺氧。但「不是全部早產兒」都要擔心,只有符合此處所說的情況才要特別小心。
除了上述四種特殊狀況要盡快處理以外,其他狀況通常沒有立即的生命危險或嚴重後遺症,爸媽不用太緊張,不用立刻去急診,只要按部就班、找出哭鬧原因並予以解決即可。
哭到燒聲(聲音沙啞)不用擔心,大約1、2週就會好了,以後聲音也不會因此而改變,也不用做任何治療。應找出哭鬧原因,而不用擔心哭到「聲音沙啞」這件事本身。
建議還是先過去確認寶寶究竟為何而哭(至少確認寶寶是在安全的環境與狀態),不建議任由寶寶一直哭鬧而不理會。1歲前應盡量滿足寶寶的需求;1歲後則不一定,看需求而定。1歲後可逐漸開始建立教養原則,如果寶寶因為想要大人抱而哭,也不一定非得立刻抱不可,大人也可以在旁邊說說話、陪伴寶寶。基本上,寶寶的年紀愈大,愈不用立刻滿足需求。
如果是心理需求的哭鬧,「又抱又搖」也不是唯一一種安撫方式。其他安撫技巧包括:大人也可以發出聲音唱歌陪伴寶寶、讓寶寶玩玩具、讓寶寶聽白噪音、輕拍寶寶、陪寶寶講話,或使用安撫奶嘴。
延伸閱讀:不搖不抱實用哄睡法,做到3件事,幫助孩子自己睡過夜
「哭多久要看醫生」不一定。「哭的時間長短」並不是「要不要看醫生」的優先判斷標準,而是要分辨「寶寶為什麼而哭」,根據可能的原因來決定是否要看醫生。例如:懷疑是腸套疊或腹股溝疝氣,就要盡快看醫生。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諮詢/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暨嬰兒室主任 蔡明倫
採訪撰文/湯佳珮
攝影/BubbleBunny純臻攝影工作室(02-2778-9758)
梳化/徐筑芳
(※人物與文章主題無關,照片僅為情境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