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爸爸媽媽,你曾經對孩子這麼做嗎?來看看幾個陪玩常見的錯誤做法。
專家說:限制活動不但會讓孩子的動作發展陷入停滯,也可能會降低孩子的抵抗力。兒童發展專家張旭鎧表示,被過度保護的孩子很容易成為溫室裡的花朵,一旦離家進入外面環境(譬如幼兒園)就會常常生病。除此之外,一再限制孩子的行為也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退縮、越來越沒有自信。
專家說:許多父母常會站在大人的角度指導孩子「該怎麼玩」,一看到孩子的玩法與自己認知的玩法有落差就馬上出手干預,殊不知這種做法會扼殺孩子的創造力與想像力,也會讓孩子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探索新奇事物是人類的本能,硬要孩子遵循一種玩法只會讓孩子的思考變得僵化,對未來發展沒有任何幫助。
延伸閱讀:做法超簡單!促進五感發展的親子遊戲(1歲以上幼兒)
專家說:鬧脾氣是一種情緒的抒發。此時如果不讓孩子發洩,任由孩子累積負面情緒,長期下來很可能會讓孩子衍生出心理疾病。孩子鬧脾氣通常有跡可循,爸爸媽媽應該找出背後的原因,引導孩子用正確方式處理,而不是一昧責罵孩子或對孩子說教。
專家說:父母要孩子示範拿手遊戲通常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或為了向他人證明自己教養的成效(讓他們看到孩子的進步),無論是哪一種想法,都無可厚非。孩子有機會練習也是一件好事,但這麼做的前提必須是孩子「自己願意」去做,如果孩子當下不想做,硬要孩子示範只會讓孩子對這件事產生恐懼,以後更抗拒在眾人面前表演。
Tips.要讓孩子心甘情願在眾人面前表演,「稱讚」是很好的方法。孩子獲得成就感以後,下次不用父母提醒也會主動去做。
延伸閱讀:這樣做運動,也能促進親子互動
專家說:前面提到父母在孩子玩遊戲時應該避免過度干涉,這裡說的「不干涉」指的是讓孩子自己探索、嘗試各種不同的玩法,而不是不理會。父母陪玩時應該隨時留意孩子的安全、選擇適合孩子年齡的玩具,並耐心傾聽、釐清孩子的需求,及時給予回應。
Tips.當孩子的需求長期被父母忽視,孩子會轉而尋找能夠給他回應與關愛的人。
陪孩子玩遊戲是現代父母的必修課,因應孩子各階段的發展變化,陪玩方式也會不一樣,如何玩?玩什麼?是爸爸媽媽下一個要修習的學分。
對於尚未發展出語言能力的小嬰兒,陪玩的重點在於「笑容」及「引導」。與孩子互動時保持微笑,有助孩子未來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引導孩子拿玩具做動作、模仿大人說話,則可以刺激孩子的動作及語言發展。
Tips.1歲以下孩子尚未建立足夠的安全感,陪玩時如果要暫時離開孩子,最好先找一個替代品(人或玩偶)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以免孩子因為找不到父母而大哭。
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會走、會跑,遊戲環境的安全很重要。家裡最好設置防撞、防跌的機關,讓孩子自由探索環境。
Tips.遊戲時處處限制孩子的行為會讓孩子失去探索的動機。
此時孩子開始可以在一個定點待比較久,平常除了帶孩子玩丟球、賽跑的遊戲,也可以帶孩子從事一些靜態遊戲,比方串珠、配對、看故事書;精細遊戲可以促進手部動作的發展,看書則可以培養孩子對閱讀的興趣、幫助孩子將來適應團體生活。在具體遊戲之外,也可以引導孩子觀察其他人玩遊戲的方式,教導孩子向他人拿玩具、借玩具的正確做法,讓孩子建立禮貌的觀念。
延伸閱讀:過斑馬線不亂跑、溜滑梯坐著滑...2~3歲必學的13種安全常識
許多父母都把陪孩子玩當作教養的延伸,卻忘記「快樂」才是遊戲的本質。陪孩子玩遊戲時應該放下說教與要求,讓自己進入孩子的世界,全心全意享受遊戲的過程。如此一來,孩子才能在遊戲中獲得真正的快樂、享受父母陪伴的美好時光。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諮詢/兒童發展專家張旭鎧
採訪撰文/戴筠
攝影/Super Cute寶寶‧親子寫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