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聰明又健康!陪寶貝快樂學爬

寶寶的活力旺盛、發展健康,是每個家長的期望。然而沒有經過爬行階段的寶寶,直接學習站或走,對寶寶未來的成長發育有影響嗎?有較多爬行練習,對未來的成長有哪些優點?且看本篇專家的詳細剖析。
聰明又健康!陪寶貝快樂學爬


林口長庚兒童醫學中心新生兒加護病房主任江明洲表示,就寶寶的發展里程碑可知,身心發展包括「粗動作」、「細動作」、「社會性」、「認知」及「語言」等方面。其中的爬行,可歸類為寶寶粗動作發展的一部份。一般正所謂「七坐,八爬,九長牙」,代表的也是寶寶發展的一部份指標。

玩樂中學爬:七、八個月大

臺安醫院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職能治療師完昊緯指出,兒童的身心發展里程碑是一項統計的平均值,好比說,寶寶學會趴著並抬頭,通常認定約四個月大左右,這就表示寶寶在四個月大,約有8成的孩子是可以做到這件事情的。但寶寶是否會做這些動作,也與寶寶出生後成長過程的經驗值有關。

一般寶寶在四個月大時,可以在俯臥的姿勢下,將頭頸撐起來。因此六個月大,寶寶則開始有翻身、玩腳的習慣。然而這些動作,其實也是為了學會爬行而準備。通常理論上,爬行約在寶寶七、八個月大能夠輕易做到,並且會建議家長,讓寶寶可爬行至一歲兩個月再慢慢學走。

當寶寶四個月大可以抬頭,當肩頸及背部有力時,之後也就會慢慢學會翻身了。六個月的寶寶,特別愛玩腳或吃腳,其實這個發展也很重要,因為這與鍛鍊寶寶自己的腹部力量有關。當肩頸、背部、腹部等處,練習有足夠的力量後,寶寶也就會爬行了。因此,有些寶寶不會爬,或爬行的姿勢很怪,這都與寶寶肚子力量不夠息息相關。

所以在寶寶七個月大時,即可在俯臥的姿勢下,利用孩子喜愛的餅乾或玩具去吸引寶寶,讓他有動機想要練習往前爬,但務必要選在寶寶心情好的狀況下學習,切莫在寶寶想睡或想喝奶時,甚至明知寶寶肚子餓,又拿著奶瓶吸引孩子學爬,這樣就很不恰當。

延伸閱讀喝奶會喘、坐不穩、爬不好…1歲前出現這些表現,恐肌肉發展異常!

 

別剝奪孩子的動作經驗

嚴格說來,爬行是從「坐」到「站立」之間的粗動作發展銜接期,約在寶寶「七~九個月之間」。然而DDST(丹佛量表)中,並沒有將爬行列入粗動作指標,也有的寶寶確實跳過爬行直接學會站立或行走,也好像對孩子沒有太大或太明顯的影響。然而,缺乏爬行經驗,真的都無任何影響嗎?

完昊緯職能治療師分享說,過去她曾接觸過某一個案,媽咪表示,自己的寶寶已滿7個月大卻還不會坐,非常擔心。但是新生兒篩檢、懷孕過程都沒有問題,只是寶寶發展得似乎比較慢。於是深入了解發現,當時冬天穿兩層厚重的棉襖,被抱進來的寶寶幾乎只能呈現大字型,根本無法有任何活動,詢問之下,媽咪甚至近8個月以來,都習慣抱孩子入睡,從沒有讓孩子自己躺在床上睡過的經驗,也因此更不知道自己寶寶會不會趴睡。像這種問題的癥結點,並非孩子做不到,而是因為孩子的動作經驗,根本已被成長環境所剝奪的緣故。

江明洲醫師則表示,除腦麻、唐氏症等先天疾病因素,可能造成寶寶肌肉張力協調不佳,爬行困難以致落後外。在寶寶學爬的階段,有些孩子可能只是剛開始掌握不到爬行訣竅,因此不想爬。或因寶寶爬行受挫大哭引起家長不捨,父母易將寶寶抱起,以致寶寶乾脆不爬。或因爸媽擔心地面太髒,因此不讓寶寶爬。甚至因使用螃蟹車,導致寶寶不愛爬。不管是什麼原因,其實寶寶不想爬或不愛爬,爸媽的認知確實也有相當影響。

延伸閱讀多吃魚肝油可以變聰明、會爬之後就可以開始練站…這些育兒謠言,你也被騙了嗎?

 

爬行對寶寶的好處

*提高大腦的學習力

江明洲醫師指出,剛出生的小嬰兒,大腦已有數十億的神經細胞。然而此時的大腦細胞尚未髓鞘化。然而,透過移動等動作的刺激下,可以增加突觸及神經細胞的髓鞘化,進而建立起腦細胞通路之間的快速聯結,而寶寶神經網路的建立,則是日後大腦以高功能運作與認知學習的第一步。而評估寶寶腦功能的發展狀況,亦可明顯從寶寶表現出來的發展動作,看是否符合對應年紀的發展里程碑。這當然也包括:三、四個月的寶寶,頸部發展成熟,開始用小手探索周遭。四至六個月大,會翻身。七至十個月大會坐會爬,一歲以後則慢慢學會行走。

*代表能夠控制身體

完昊緯職能治療師說,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其實有一個相當重要的反射,稱為「頸部張力反射」動作。這個反射動作約在嬰兒四個月大左右表現最為明顯。這種反射行為的背後意義,在於若能夠控制頭部,就能控制手腳,進而會有操作物品的動機表現出來。所以,當我們的頭轉右邊時,右手就會伸出去抓東西,頭轉左邊,左手就會伸出去抓東西,而當我們抬頭時,則自然有想要踢腳的動作。也因此,四個月大的寶寶,只要學會抬頭、轉頭,自然就開始會伸手拿到自己想要的玩具、奶嘴或餅乾了。

但是當寶寶長大後,如果『頸部張力反射』並沒有在適當階段慢慢消退,則孩子在練習控制手、腳的動作上,可能也會影響生活的學習,諸如:上課總是喜歡東摸西摸,無法專心學習。所以,當寶寶頸部張力反射太強,對手腳的控制也會逐漸靈活,之後等寶寶學爬,則可適當抑制此種反射過度的問題。

因此,完昊緯治療師發現,在門診中就有許多孩子如此。因為小時候過度的頸部張力反射未完全被抑制,有時也與小時候爬行的發展不夠有關,因此孩子的手腳總不聽使喚,喜愛東摸摸,西玩玩,上課也無法專注,當然也影響他們無法穩定的學習。

*鍛鍊孩子的深度覺

爬行有很大的意義,就是能夠建立寶寶的『深度覺』。什麼是『深度覺』呢?也就是知道『空間、距離』的概念。完昊緯治療師指出,當寶寶出生後被大人抱著走來走去,也能建立深度覺,但是一旦寶寶開始學會坐、學會爬行的時候,他的深度覺則是需要分別再一次重新建立。

國外就曾經有過這樣類似的實驗,研究中找到兩個8個月大的寶寶做比對,其中一個已學爬了兩個禮拜,另一個還不會爬,還只是坐的階段而已,然後找了一個小型高檯,高檯下有很多寶寶喜愛的玩具,但當兩個寶寶放在高檯危險邊緣坐時,兩個都不敢動。但是換成趴的動作時,曾有爬行經驗的那一名寶寶,當爬到邊緣就知道危險也不敢動了。但沒有爬行經驗的另一個寶寶,卻因為缺乏深度覺,大膽持續爬過邊緣就跌了下去。

同樣的,完昊緯治療師曾接觸的個案中,有個寶寶也沒有爬行經驗,就直接學會站和走。接下來,到了治療中心,她就發現這個孩子缺乏足夠的深度覺,因此對顏色相同的墊子,不管高度被疊多高,卻自然認為是同一高度,因此會不小心從較高的墊子踩空跌下來。相反的,以不同顏色,但高度相同的墊子測試她,她卻會自然覺得高度有落差,因此而小心翼翼的不敢走快。所以,面對這一類的孩童,就只好利用各種鑽龍、隧道去練習並加強她的深度覺。

完治療師表示,如果深度覺不足,對孩子的動作模仿及生活上,也會有影響。好比說,用湯匙舀湯到自己嘴巴,湯匙到底要舀多深?嘴巴和湯的距離多遠?夾菜要夾多遠,才可以夾得到菜?諸如此類的生活行為,其實也都與一個人的深度覺息息相關。

*訓練上半背部肌肉力量

其次,背部的肌肉力量,在寶寶學爬行時,也能夠練習得很足夠。一個人的坐姿如果挺拔,通常就有足夠的背部力量支撐。有足夠的支撐力量,就不怕寶寶坐下時,會因腰背無力而喜歡躺靠,也能幫助寶寶上課更專心,避免孩子因腰背感到無力,而不自覺懶洋洋,無法將身體坐直來專注聽老師上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