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專欄 專家專欄

真正的安全感,不是不哭,是知道可以哭!試試陌生情境測驗,看看孩子有沒有足夠的安全感

今天帶安寶去親子空間玩的時候,剛剛剛剛好,發生了一段依附關係的小實驗。
真正的安全感,不是不哭,是知道可以哭!試試陌生情境測驗,看看孩子有沒有足夠的安全感

 

我離開一下下可以嗎?

這個遊戲區為了安全,有一個只有大人才能打開的門,門外有個飲水機,陪玩到一半,我想到外面去裝水,所以我問安寶,我可以去外面裝水嗎?他說不行。

我說那你可以陪我去裝水嗎?他說,不行,我要玩。我不死心又問一次,那媽媽可以自己去裝水一下嗎,很快就回來(我搖搖水壺給他看,我水壺空了),他看了一眼說,好。他手上還在很忙的切蛋糕玩具。

我起身速速去裝水,水壺裝到一半,我聽到他在玻璃門內敲門哭著叫媽媽。我趕緊回到門口,他馬上退後,讓我開門。

我說安寶媽媽去裝水啊,媽媽回來了,安寶馬上舉起草莓蛋糕給我吃,媽媽你的草莓蛋糕,我接過來吃了,然後他就滿足地轉身又去玩了。

 

最理想的安全型依附是怎樣的親子關係?

心理學上有名的「陌生情境測驗(Strange Situation)」,是心理學家 Ainsworth 設計來研究嬰幼兒和照顧者的依附關係。非常非常非常簡單的來說,就是看在陌生環境中,媽媽在不在場、對孩子來說的反應是什麼。而媽媽回到現場時,孩子反應又是什麼。

主要的區別是:

  • 媽媽在場時,孩子能否自在探險玩耍?
  • 媽媽離開現場,孩子是自在還是哭鬧?
  • 媽媽再次回來重逢安撫,孩子是接受安撫後自在安心?還是不想被安撫?還是無所謂?還是生氣抗拒?

Ainsworth歸納出,最理想的安全型依附,孩子會在媽媽在場時,能夠自在地探索陌生環境,當媽媽離開時,他會焦慮不安,而當媽媽再次重逢時,孩子會找媽媽reconnect,媽媽回應後,孩子就能安定情緒,繼續自在地玩。

看起來很簡單的實驗,雖然這實驗也在歷史上被批評過(這邊不贅述),但他的確點出了很多孩子的「樣貌」。

我的解讀是,這個實驗用「媽媽在不在場」去了解孩子和媽媽的connection程度和品質。

好的connection就是,我特別喜歡媽媽在場,媽媽在場,我就安心,但我不用黏著媽媽,因為我只要知道媽媽在,我就可以自在地玩耍。但是媽媽離開的話,我會擔心喔,因為媽媽對我來說是特別的存在。

如果媽媽回來了,我會找媽媽重新連結reconnect,抱一下或是挨一下,因為我要告訴媽媽,我剛剛想你了,你不在的時候,我會擔心喔,(我的情緒可以表達給媽媽知道)媽媽也抱抱我了,所以我就放心了,我收到媽媽回應的reconnection了,所以我很快就好了,那我又可以繼續去玩了。

這種孩子的情緒(安不安心)是明顯的,而且「有溝通意義的」。

Ainsworth認為,其他種不安全的依附,又分成很多種,但大多都是焦慮的、或是缺乏connection的,例如:媽媽就算離開現場,我也無所謂,或者,媽媽離開了我會大哭,但是媽媽回來的時候,我會超生氣,我不要媽媽抱抱了,因為我生氣了。你怎麼可以離開我,你現在抱抱我,我還是生氣!

依附關係很重要,因為這會伴隨孩子一生,影響他們的伴侶關係。

從來沒有刻意做過這個實驗,但今天的小插曲讓我想到這個理論。

有興趣的可以上網查詢陌生情境測驗有更多更詳盡的說明。

希望你永遠有滿滿的安全感,那就是最大的情緒價值。

 

撰文\許嬰寧 鐵人心理師

圖片來源\photo-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