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讀大班的小丁,因為媽媽發現他跑步常跌倒、單腳平衡不佳,也很不擅長丟接球的遊戲,擔心上小學後會跟不上同齡孩子們,在就醫評估後,確診小丁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合併動作協調問題」,接著進行每周1次、為期3個月的物理治療團體課程訓練,每堂課都有家長諮詢時間及課後學習單,讓媽媽在生活中更知道如何帶小丁參與不同動作遊戲的技巧,而小丁跑步也愈趨穩定,很少跌倒了,跟其他孩子玩球時也更能融入。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3歲以上兒童每天至少要有60分鐘以上的中等~高強度活動,顯示粗大動作遊戲在孩子們生活中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除此之外,粗大動作遊戲常是孩子們互動很重要的媒介,當孩子有粗大動作發展遲緩或動作協調問題時,很可能導致他們在遊戲時很難跟上同儕,進而錯失許多跟其他小朋友互動的機會及正向經驗。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兒童發展評估療育中心洪若華物理治療師指出,許多4、5歲有動作協調問題的孩子,因為已經會走路及跑來跑去,反而讓家長忽略了他們在動作上其實是需要被協助的,像是難以單腳站維持穩定、常接不到球或投擲時丟不準等,都是這群孩子臨床上常見的表現。
有動作協調問題的孩子,如:發展性協調障礙兒童(盛行率約5%~6%),在日常生活活動和參與動作遊戲時常顯得笨手笨腳、跟不上同儕,在學習新動作常遇到困難、需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學會。
發展較慢的孩子需要花費比別人更多的時間與努力才能讓自己茁壯,也因為如此,父母必須投入更多心力協助孩子成長。雖然要接受孩子比別人慢半拍很不容易,但仍要面對事實,接受「發展的慢」是孩子特質的一部分,進而積極處理,幫助孩子盡早接受早期療育服務,才能讓孩子遲緩的狀況好轉。
延伸閱讀:孩子有發展遲緩嗎?有6成家長警覺不足錯失黃金治療期
洪若華治療師表示,像小丁這樣有動作協調問題的孩子,若能及早接受物理治療評估和療育,將能促進生活及遊戲中的平衡、協調及球類技巧,幫助家長更了解帶孩子嘗試新的動態遊戲時可以如何調整及引導。而父母能陪同孩子參與早療課程,更能確實提升孩子玩不同情境動態遊戲的動機、參與度和愉悅度。
洪若華治療師進一步說明,早期療育課程秉持著「遊戲式學習」及「家庭增能」理念,物理治療師會先個別化分析孩子動作執行上的優劣勢,再整合團體中孩子們的需求,進而設計出各堂課的團體療育目標及個別目標。
如何帶領孩子與家長從遊戲中一起成長呢?洪若華治療師列出以下遊戲進行方式及經驗分享。
先個別化分析孩子動作執行上的優劣勢,再整合團體中孩子們的需求,進而設計出每一堂課的團體療育目標及個別目標。
帶孩子參與新的活動時,會分析團體成員狀況,選擇難度適中的任務,再依照個別狀況協助將動作拆解,並給予清楚簡短的口令及肢體引導。
多多鼓勵孩子們在遊戲過程中的努力,盡量不以技巧優劣來評斷表現,持續給予正向明確的讚美,例如:「很棒喔~這次有先停下來,瞄準好再丟耶!」增進同儕間相互觀察、模仿正向行為的機會。
強調同儕間的合作,讓孩子有擔任小隊長的機會,過程中可以學習組織訊息,有助於促進動作計畫能力。
延伸閱讀:別錯過0~3歲黃金療育期!從這些特徵判斷寶寶是否發展遲緩
動作遊戲中會加入不同的感官訊息,如:視覺、聽覺等,藉以增加孩子的知覺動作整合能力、手眼協調反應及動態活動的注意力。
家長是孩子成長過程最重要的夥伴,早療課程會依照當天主題設計學習單,並將任務簡化成易於在家中練習的模式,盡量充滿遊戲性,洪若華治療師也鼓勵家長錄下孩子在家中練習的狀況,在課程後的回饋時間與治療師討論與分享。
早期療育課程能讓家長更了解孩子的優勢、需求及進展,可將孩子早期療育的助益發揮到最大,效果更有延續性,幫助孩子將能力更有自信的活用在不同生活情境中。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