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醫生溝通的橋樑:生產計畫書
現今自主權抬頭,加上醫療資訊的充足與透明以及知識水準漸漸提升,越來越多人關注生產時的各種醫療處置,和以前醫生做什麼處理,產婦就全盤接受的狀況不同。因此為了提供安全、舒適的生產經驗,媽媽可以透過制定生產計畫書,實踐參與醫療處置的自主權。生產計畫書最主要是指自然產的產婦,在整個待產過程中想要用什麼方式接受整個產程的文件,因此生產計畫書是一種溝通性的非正式病歷文件,並不具強制法律效力。禾馨婦產科主治醫師彭成然表示,「生產計畫書就是產婦和醫師對於生產方式及過程的溝通,可以讓醫療團隊知道產婦想要如何進行生產。」
孕媽咪需要生產計畫書
制定生產計畫書是讓女性正視長期被忽視的身體自主權,而這也是非常基本的人權。但因為醫療上有很多不確定性以及為了降低死亡率,臨床端必須有一套標準作業去應付所有狀況,因此整個生產過程的醫療處置與介入都有一定的規範,但畢竟醫療處置沒有辦法適合所有的人,所以才會透過孕婦與醫師在產前共同討論,並制定生產計畫書。
彭成然醫師表示,其實很多事是可以討論的,像是剃毛、灌腸,本來就不一定要做,若真的需要打點滴、裝胎心音監視器,或任何醫療處置,也會與孕婦說明。常見問題,像是需不需要剪會陰,彭成然醫師解釋,有些人很好生,不用剪寶寶就會出來,可是如果寶寶頭太大,有時候剪會陰,就可能縮減過長等待的產程。另外也常有人詢問需不需要連續胎心音監視器,如果連續監測能完全掌握胎兒狀況,像是有無心跳異常減速,若選擇間歇性監測,可能中間不會隨時監測到胎兒窘迫狀況,因此媽媽應該先了解可能的風險,再下判斷。
思考這7點,規劃生產計畫書
雖然生產計畫書有衛福部建議公版格式,但每間醫療院所因應各自政策,內容細節上會有所不同,像有些醫院甚至會詢問入住時需要什麼房型,但基本的待產選項,像是否打點滴、剃毛、灌腸,或是胎兒監視器要連續或間歇性的觀察,或住院之後可否下床等,以上都是可以進行討論的。彭成然醫師提到,生產計畫書只是初步溝通的文件,因此所有選項都會有「但書」,若出現異常,則看現場實際狀況,交由專業團隊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