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三峽恩主公醫院發生護理師幫新生兒洗澡燙傷的事件。根據報導,男嬰是11月30日凌晨剛出生的新生兒,護理師在12月1日幫他洗澡後,發現臀部、腿部出現水泡及脫皮的現象,馬上送往小兒科,第一時間小兒科醫師診斷為疑似遺傳性疾病「泡泡龍」的症狀,當日下午轉診至皮膚科後,才確定是二度燙傷。
據了解,護理師在1日時在嬰兒室輪流替多位新生兒洗澡,輪到男嬰時發現水溫已經有點涼,便加入一些熱水,但沒有確認水溫就直接幫男嬰放入水槽。事件發生後,院方也發出聲明,坦承護理師未依照SOP替寶寶洗澡,造成燙傷深感抱歉,院方已於第一時間將新生兒交給專業照護團隊持續觀察及照顧,後續也會出動跨醫療團隊妥善照顧新生兒並關懷家屬,期以嬰兒平安健康出院,之後也會召開檢討會議,依規定予以懲處,不會規避責任。
所謂的「泡泡龍」就是遺傳性表皮分解性水皰症,只要輕輕摩擦到寶寶的肌膚,便可能破皮,甚至出現水皰或血皰的危險,症狀表現是皮膚和黏膜部位起水皰、營養不良與肢體萎縮,較嚴重可能會連口腔、舌頭、食道、腸胃等黏膜部位都有,造成呼吸或進食的困難,進而產生營養不良、皮膚變形等情況,而且泡泡龍目前並無根治方法,只能靠照護來預防傷口感染。
<圖片/本社資料圖,非當事者本人>
過去也曾發生月子中心護理師幫女嬰洗澡釀一級燙傷的新聞,根據報導,事發當晚在嬰兒室外面隔著玻璃看護理師幫寶寶洗澡,女兒一被放進澡盆裡立刻大哭,護理師不為所動繼續洗,賴小姐以為這只是寶寶洗澡時的正常反應,沒想到10分鐘後,護理師將女兒抱離澡盆,驚見女兒下半身發紅,女嬰媽媽馬上敲玻璃詢問是否被燙傷,但護理師當時卻回答:「應該是用力哭泣,才造成全身發紅」,堅稱沒有燙傷。
隨後賴小姐將女兒抱回房間,發現女兒還是哭個不停,認為是因燙傷所致,趕緊一邊幫女兒沖冷水一邊叫救護車,果不其然,送急診後醫師判定女兒的下腹部以下及雙腳都是一級燙傷,避免感染緊急包紮後,才讓女嬰隨媽媽出院。
賴小姐於臉書PO出女兒包紮後的照片,才出生3週的她,看似睡得安穩,但雙腳、肚子都包了厚厚的紗布,令人十分心疼。
事發隔天賴小姐也報警,將提告該名護理師傷害罪,而衛生局前往稽查後表示,該機構開立業證照、護理人員、照護員執照與人數等設置規定,皆符合法規。警方則說受理報案後,將會約談相關當事人,釐清事發過程。
延伸閱讀:選對月子中心讓你事半功倍
一般來說,寶寶的肌膚特性到了3、4歲以上才會與成人接近,在此之前皮膚都非常脆弱,容易受到外界刺激,因此需小心呵護。新生兒皮膚細嫩,身體又軟,幫他洗澡時有以下事項要注意:
幫寶寶洗澡時,一定要留意水溫!無論是夏天或冬天,水溫都不可以太燙,放寶寶入澡盆前,家長務必先以手腕內側較細緻的肌膚來感受溫度,通常感覺溫熱即可,若擔心不準確,也能以溫度計測量約38~40℃之間。
冬天到了,千萬別以為天氣冷,水溫就要熱一點,太熱的水容易將寶寶皮膚上的保護膜洗掉,反而使其肌膚受損,嚴重甚至會造成燙傷,建議冬天調整到40度即可。
延伸閱讀:燙傷了怎麼辦?不同狀況處理方法
澡盆應先放冷水再放熱水,比較好調節水溫,一旁預先準備好沐浴用品、臍帶護理用品,另外也建議先準備好衣服與尿布。
室內溫度最好維持在24至28度左右,建議選擇溫度較高的中午~下午時段洗澡。且應先沐浴再餵奶,以防寶寶吐奶。
為了避免寶寶著涼,建議先以大浴巾包裹寶寶的軀幹與四肢,只露出臉與頭部,從臉與頭髮開始清洗。幫寶寶沐浴時,建議採橄欖式抱法,將寶寶的下半身夾於大人腋下,然後一手托住寶寶的頭頸部,一手負責清洗。
洗澡的目的在於不破壞皮膚保護膜的前提下,洗去易孳生細菌的物質,因此適度清潔就好。是否每天洗澡可根據寶寶的汗水與活動狀況而定,夏季如寶寶的活動量大、汗流得較多,可天天洗澡;但冬季寶寶的活動量較少、汗也流得較少,可針對污垢或流汗部位進行清潔即可,不見得需要天天洗澡。
當大人在幫孩子洗澡時,必須特別注意,無論如何都不能讓孩子自己待在浴室裡,即使幾分鐘都不行,最好連視線都不要移開,因為你永遠都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事,所以一定要格外細心。
延伸閱讀:浴室意外多!10大寶寶安全對策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