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小孩常指著某樣東西要我們拿給他,我們給了之後,他又繼續哭說不是他要的,要別的東西。所以整個下午就是在『他指著某樣東西∼我們拿給他∼ 他哭著說不是,然後指著別樣東西∼我們拿給他∼他又哭著說不是』的循環中度過。我們好挫折,他也好挫折……」
這些講都講不聽的例子,其實不只是測試大人的耐心,也是大人的講話技巧及對幼兒身心發展的理解程度。所以,當小孩怎麼講都不聽時,大人除了當成小孩要挑戰他的權威而惱怒之外,更好的做法是放下自己的情緒,重新思考小孩「不聽話」的原因。
以色列「中介學習」的第一原則是「和小孩對話時要有目標,並且要創造一個讓小孩可以學習的環境」。
白話來說,大人跟小孩對話時,要清楚自己在做什麼,對話的目標在哪裡, 而且要在小孩聽得進去的狀況下,才開始對話,不然就是無效溝通。要創造小孩可以聽得進話的環境,還是要先瞭解小孩的情緒和行為,從哪裡而來。
快兩歲的孩子正發展出自我意識,想要自己決定一切。然而,他們其實沒有能力在無限的選項中,找出自己真正要的東西,所以才會產生了大人拿一百樣東西給小孩,小孩仍然不滿意的狀況。
反過來想,在這樣的狀況下,小孩又是多麼挫折啊?
所以,做為一個大人,此時該怎麼做,才能創造一個讓小孩可以選擇又滿足的環境?
又例如說,小孩在賣場鬧情緒,一樣是因為沒有能力在多樣選項中找出自己要的,或是沒有能力克制自己什麼都不買。我們早就知道遷就小孩的哭鬧,是最差的解決方式,甚至是反教育。所以,我們該如何針對小孩的年紀、氣質和個性,創造一個他可以聽得下去的環境?而在他不遵守約定時,又該怎麼處理?
別忘了,小孩聽不進話,很多時候其實是在求救。
有個兩歲出頭的小男孩,非常聰明,但有感官統合的問題。在他比較累或不舒服的時候,會忍不住一直打其他小孩或亂丟東西,勸也沒有用,講也講不聽。
「我跟他說不可以丟東西,他還是丟個不停,我所有的時間都在和他打交道,對其他小孩不公平!」一個同事這麼說。
「更嚴重的是,我有時受不了給他time-out (計時隔離),他不只不難過,還會對我笑。我知道Winnie 不接受世界上有壞小孩這種事,但看到他的笑容真是讓我發火。」另一名同事接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