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兒是指出生時未滿37週,出生體重低於2500公克稱為低體重,出生體重低於1500公克者稱為極低體重,體重越輕代表身體各器官越不成熟,存活率相對減低,因許多器官還未發育完全,常見有以下問題:
呼吸系統
早產兒因肺部發育不成熟,出生時無足夠的表面張力素,肺擴張不完全,容易有呼吸窘迫症候群,出現呼吸急促、甚至無法呼吸的情形。也可能因腦部中樞神經系統還未發育完全,而出現呼吸暫停的情形。
因上述呼吸問題,有時需要使用到呼吸器,長時間使用呼吸器與氧氣,會對肺部造成的傷害,出現早產兒慢性肺疾病,即使出院回家寶寶仍容易有痰多、反覆喘鳴咻咻聲,或出現缺氧,反覆呼吸道感染的問題,只要感冒,家長就要進入備戰狀況,需要經常拍痰、抽痰,並隨時注意寶寶呼吸狀況。
心血管系統
最常見是動脈導管未閉合,目前藥物幫助導管關閉的治療效果不錯,如果藥物無效,病情不佳,則需要心導管手術治療,後續也需追蹤檢查。
腸胃道系統
早產兒的腸道未發育成熟,消化吸收功能差,也比一般寶寶容易有胃食道逆流的問題,腸道黏膜未成熟、腸胃蠕動差,容易併發壞死性腸炎,出現腸穿孔或是敗血症等危及生命的狀況。
腦室內出血、腦室周圍白質軟化症
早產兒大腦腦室周圍的血管脆弱,容易出現腦室內出血,也可能有腦部缺氧而出現腦室周圍白質軟化症,若損傷嚴重,後續可能有發展遲緩或腦性麻痺的問題。
視網膜病變
早產兒眼底視網膜血管發育未成熟,血管容易扭曲、變形,出現不正常的血管新生,甚至視網膜剝離,早產兒視網膜病變日後也容易讓寶寶有青光眼、斜視、高度近視、弱視等問題,一定要定期做視力檢查與追蹤。
中醫古籍中並無「早產兒」名詞的記載,但從症狀表現來看,屬於中醫「胎弱」、「胎怯」的範疇,為胎兒一出生即出現體重低下、體質虛弱的狀況。古書上有詳細記載胎怯,《小兒藥證直訣》:「生下面色無精光,肌肉薄,大便白水,身無血色,時時哽氣多噦,目無精彩。」此處的形容與早產兒出生時的情形類似。
生命的原始物質是「精」,胎兒是由父母之精而成,父母身體強壯,腎精充足,胚胎則健康。造成胎怯的原因與父母精氣不足或懷孕過程失於照護有關,如果父母身體虛弱、過度勞累、嗜好飲酒、房事過度、情志失調,都有可能使得胚胎的元陽不足,容易出現早產。
早產兒五臟容易不足,而出現各種問題,「肝」與眼睛、指甲、肌腱韌帶的形成有關,肝氣不足則有視力問題、指甲容易脆裂無光澤、四肢容易抽筋。「心」與我們的心血管、神志有關,心氣不足則容易面色紫黑發紺,意識不清、四肢冰冷。「脾」與吸吮喝奶、消化吸收、肌肉生成有關,脾氣虛則不欲吮乳、肌肉瘦弱無力、體重低下,「肺」與呼吸、哭聲、皮膚的生成、免疫力有關,肺氣虛則呼吸短淺、哭聲細弱、皮膚薄鬆弛、反覆呼吸道或皮膚感染。
「腎」和腦與中樞神經、骨頭、牙齒與頭髮的生成有關,腎氣不足則容易腦水腫、頭顱開解、骨折、牙齒生長緩慢、毛髮稀疏。
治療上會依據早產兒不同臟腑虧虛的情形來治療,臨床又以脾、腎兩虛最為常見,故治療會著重「腎」、「脾」的調補,「腎」儲藏精氣,是生命根本的來源,為先天之本,早產兒先天之本不足,身體各部分尚未成熟就出生,治療以補腎益精,溫補元陽,常用熟地、枸杞、山藥、山茱萸、杜仲…等藥物,「脾」是運化人體營養物質、水穀精微的重要器官,是後天之本,早產兒消化吸收差,使得後天所需的能量來源不足,應健脾補脾,常用黃耆、人參、白朮、茯苓、乾薑…等。要請家長注意的是,不要聽信民間的偏方,如:紅嬰水、八寶粉,反而有害無益,有些家長會自行購買西洋蔘粉、鹿茸粉…等為寶寶進補,有些中藥,特別如人參、附子、紫河車、鹿茸,在孩子身上使用的時間與劑量均需拿捏準確,過量或長期服用可能產生副作用,反而揠苗助長、適得其反,建議諮詢中醫師後再給孩子服用。
早產兒出生之後治療,往往需要多方的協助,有哪些問題是可以尋求中醫一起幫忙的呢?
腸胃問題、消化不良、身材瘦小
腸胃消化吸收差,身高體重自然很難上升,這些問題常與中醫臟腑的脾胃、腎有關,治療除了溫補脾腎,還可以搭配開胃消食、行氣和胃的中藥,促進食慾、增加腸胃的蠕動,目前已有許多研究顯示中藥對於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道逆流是有幫助的。
反覆呼吸道感染
特別在一些有早產兒慢性肺疾病的寶寶身上,反覆感冒是很常見的問題,只要感冒就容易出現喘鳴聲或痰多的情形,容易感冒與肺氣不足有關,肺主衛外,是人體的第一道防線,肺氣虛則對外的免疫力則不足;痰多則與肺、脾不足有關,肺為儲痰之器、脾為生痰之源,肺氣不足則痰容易存在肺中不易排出,脾氣不足則無法將痰代謝出去,加強正氣與補肺、脾之氣,在這類的寶寶身上很重要。
腦部缺氧受損,合併腦性麻痺
研究顯示對於腦性麻痺的孩子,復健加上針灸比單純復健,在整體發展和肢體肌張力更有幫助。早產寶寶若合併有腦性麻痺的問題,可以及早接受針灸一起治療,寶寶的針灸會以淺刺、快速進針出針,不留針的原則來治療,頭皮針會在寶寶囟門完全密合後開始,越早接受治療,對寶寶的幫助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