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厭食是指小孩長期食慾不振、不想喝奶,食量下降,時間超過2個月以上。大部分的厭食是屬於生理性厭食,而非疾病所造成的,嬰幼兒有兩個時期容易出現生理性厭食,一個在4~6個月時出現厭奶(對周遭環境感到好奇,喝奶時較易分心,或是對奶缺乏興趣),另一個在1~2歲的時候(1歲後,生長速度減緩下來,熱量需求相對降低,食慾跟著減少。)
如果寶寶身體有問題也會影響胃口,比較常見的如:腸胃疾病、便祕、體內缺乏鋅…等,其他還有:甲狀腺低下、先天性心臟病、肝炎、腎炎等,所以寶寶食量減少,也可能表示身體亮紅燈了。
當出現厭食時,家長先不用太過緊張,可以把寶寶手冊拿出來,看看寶寶這幾個月的身高與體重的生長曲線是否有往下掉,如果穩穩的維持在原來的曲線上,就不用擔心;但要是往下掉,最好尋求醫師的協助與諮詢。
小兒臟腑嬌嫩,脾常不足,脾胃功能尚未發育完善,很容易受損傷,影響胃口,如:餵養不當、飲食過飽,或是吃了油膩、辛辣、刺激、冰冷食物,或其他疾病、情緒因素影響。在中醫的治療上,會以調理脾胃功能,把握「健脾貴在運,而不在補」的原則,常使用陳皮、厚朴、蒼朮、白朮、枳殼、木香等藥物來幫助腸胃蠕動,再搭配幫助消化的開胃中藥,如:神曲、麥芽、山楂、雞內金…等。另外會依照小兒出現不同的症狀,分型治療:
小兒體型偏瘦,臉色無光澤,無胃口,吃東西常覺沒味道,喜吃重口味食物,時常腹脹氣、大便稀軟,抵抗力差,反覆感冒。中藥調理可使用異功散或參苓白朮散加減。
體型偏瘦,皮膚乾燥,舌頭紅、舌苔少,手心腳心偏熱,喜歡喝飲料,不喜進食,大便乾硬。中藥調理常使用益胃湯或養胃增液湯加減。
體型多正常,舌苔較厚,無飢餓感,飯後容易飽脹感,常口臭、打嗝、噯氣,便祕,需3日以上才解便。中藥調理使用曲麥枳朮丸與平胃散加減。
可使用具芳香醒脾功效的中藥,小茴香、丁香、木香、藿香各10克,均勻放入布袋中,在餐前與用餐時放在寶寶身邊,可促進胃液分泌,增加胃口,若味道消失,可再更換新的一包。
寶寶脾胃虛弱,不應讓他們吃過飽,或給予油膩烤炸、冰涼的食物(如:冰淇淋、刨冰…等),否則會容易出現厭食、腹脹腹痛、大便出問題。甜點、零食、飲料等食物也會讓他們有飽足感,反而就不吃正餐了。另外果汁也須適量或稀釋,果汁是屬於高熱量食物,過多會影響食慾也會造成肥胖,目前美國兒科醫學會已建議不給1歲以下的寶寶喝果汁,1~3歲每日果汁量需少於120毫升。
延伸閱讀:5種NG點心,寶寶想吃要控制
厭食的小孩,可先使用推拿按摩的方式來調整他們脾胃的功能,推薦的小兒開胃推拿按摩法如下(順運內八卦、推四橫紋、摩腹與分腹陰陽):
內八卦:手掌心到中指根外1/3交界處為半徑,所畫的圓,為內八卦。
操作方法:一手抓住寶寶的左手,寶寶掌心向上,按摩者使用右手大拇指端,從著A點(靠近小指處)沿著內八卦的線,往大拇指方向畫圓,約100~300次。
四橫紋:手掌第二至四手指,靠近手掌端的指間關節橫紋處。
操作方法:使用大拇指來回推四橫紋處,推100~300次。
(↑ 四橫紋)
(↑ 推四橫紋)
摩腹:使用手掌繞著肚臍順時針方向作摩腹3~5分鐘。
分腹陰陽:使用大拇指從中脘穴(上腹部正中線,胸骨下緣與肚臍連線的中點),分推至天樞穴(肚臍旁開2寸,約寶寶三隻手指幅寬度)50~100次。
(↑ 摩腹)
(↑ 分腹陰陽)
1.用餐前可先與寶寶們作些遊戲或按摩,增加寶寶的活動量。
2.營造良好的進食環境。全家與寶寶一同用餐,看到大人一起用餐,也會增加進食的興趣,餐桌上不搭配電視和手機等會讓寶寶分心的東西。
3.可先從他們喜歡的食物下手,先以吃得下開始(喜歡的食物當然不是餅乾、零食、垃圾食物喔!)
4.少量多餐,讓他們能吃完眼前的食物,多給予鼓勵,孩子會很有成就感,減少對進食的排斥。
5.飲食可多變化、多使用可愛的造型,增加吃的興趣,也可適度加少許調味。
延伸閱讀:一餐要吃2小時?6招讓孩子乖乖坐在飯桌上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兒科主治醫師 賴琬郁
企劃編輯/湯佳珮
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
model/彭睦宸(※人物與文章主題無關)
插畫/日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