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每一次的對話,都是訓練!5個對話習慣,鍛鍊孩子的思考力

你希望孩子幫忙拿筷子的時候,是說:「把筷子拿到餐桌」的「標準答案」,還是問:「餐桌上還需要拿出什麼才好呢?」當你使用吸塵器打掃時,是直接說:「把那裡的椅子移開!」還是像玩猜謎遊戲般問孩子:「我想打掃那邊的地板,那麼,該怎麼做才好呢?」更多促進孩子思考的對話習慣與技巧,讓我們一起看下去~
每一次的對話,都是訓練!5個對話習慣,鍛鍊孩子的思考力


良好的說話技巧,有助於孩子的思考力,爸媽快學起來!

習慣1、隨時和孩子商量「你覺得怎麼樣呢?」

我經常在遇到煩惱的事情時,會稍微思考後和孩子商量:「你覺得怎麼樣?」因為透過孩子的回答,時常能獲得啟發,思考因而有進展。

藉由與他人交談,可以由其他人來協助你做到「有沒有其他想法」。「其他的某個人」因為站在和你不同的角度,所以說出「其他想法」的可能性很高。所以,請你多和自己的孩子交談,從「要送奶奶什麼禮物才好呢?」等瑣碎的小事,甚至可以和孩子認真商量:「媽媽向朋友說了很不好的話,該怎麼辦呢?」只要不是兒童不宜的內容,都請盡量聽一聽孩子的意見

並不是沒頭沒腦地問孩子:「你覺得呢?」而是自己先想想看:「爸爸(媽媽)也想過了,不過,實在不太明白……你覺得呢?」透過每天和孩子的交談,孩子也會覺得:「想過了卻不知道該怎麼辦時,和家人商量是當然的」(以下雖然都是以「媽媽」為例,不過閱讀時換成「爸爸」也沒問題)。

「我這麼認為,你覺得呢?」

一說到商量,很多人可能會說「沒有那種閒工夫」。不過,所謂的商量,不過是「我這麼認為,你覺得呢?」相互表達自己的看法,所以吃飯前、送孩子上學途中、睡覺前、洗澡時……只要有心,一定能夠找到商量的時機。

和孩子交談有很多好處,對孩子而言是很好的思考訓練,而且若是能告訴孩子「多虧你的意見,事情有進展了喔!」孩子就會更有自信。同時也能親自體會聽了其他人的想法而加深自己的思考。而且,同時也是在告訴孩子:「媽媽也有想不出答案的時候,所以你想不出來時也不需要擔心喔。」

延伸閱讀:不知道怎麼跟孩子聊天?精選100問話藝術,拉近親子距離

習慣2、任何場合都堅守「不直接說答案」的原則

不管孩子問任何問題,大人絕對不要直接說出答案,這是為了不要剝奪孩子思考的機會。「不說答案」的原則,除了在孩子提問以外,也可以應用在許多不同場合。

「我們帶了多少行李來?」

例如和孩子一起出門,收拾行李準備要回家時,不是對孩子說「你看,忘記拿水壺了喔!」的「答案」,而是問孩子:「我們帶來多少行李來?」這麼一來,孩子就能想起所帶的行李數量,自己思考有沒有忘了什麼東西?

「你記得在公車裡要怎麼做嗎?」

或者是叮囑孩子時,例如明明曾提醒孩子「在公車裡要安靜」,但孩子仍然在車上大聲喧嘩,不是一再重複「不是告訴過你要安靜嗎?」而是問孩子:「你記得在公車裡要怎麼做嗎?」促使孩子自主思考。當孩子無法遵守約定時,就能再次確認:「剛剛你是不是答應我做到什麼事呢?」

「你覺得要怎麼拿盤子,才不會打破呢?」

你是否曾經有過吃完飯,孩子把自己的餐具拿到廚房,看到孩子拿餐具的方式很危險而緊張不已,忍不住插手接過盤子說:「不要一次疊那麼多盤子!」

這時候你可以問孩子:「你覺得要怎麼拿盤子,才不會打破呢?」如果是不容易破的餐盤,不妨什麼都不要說,總之先讓孩子試試看。勉強亂疊盤子的結果,拿到廚房途中掉下來了……當發生這種情況時,孩子就會思考:「下次該怎麼做才不會弄掉」。當孩子嘗試新挑戰時,在父母的許可範圍,就讓孩子多多體驗失敗,這也是告訴孩子:「沒有人第一次做就能完美,每個人都是從失敗中成長的」。

習慣3、彼此遵守「不打斷他人說話」的原則

打斷他人說話,只顧說出自己想說的話──這是小孩子常有的行為。為了讓孩子養成對話禮節,也為了透過實踐「每個人的意見都應該被尊重」,親子都應該遵守「不打斷他人說話」的原則。

當孩子打斷你說話時,提醒孩子:「現在媽媽在說話喔!別人在說話時應該怎麼樣呢?」讓孩子想起對話的原則。要是孩子仍不太明白不打斷他人說話的意義,可以問孩子:「為什麼不可以打斷別人說話呢?」這個問題同樣沒有標準答案。

「因為別人的意見很重要。」

「因為別人可能會說很有趣的事。」

視孩子的年齡及性格,讓孩子了解「應該尊重別人的意見」這件事即可。然後,當你話說完了,告訴孩子:「謝謝你聽我說完。你剛剛本來想說什麼?」孩子壓抑想說話的心情,請你肯定他的努力,只要能夠溫和地促使他說出來,就不會使孩子退縮,認為「難得想要說,媽媽卻不讓我說」。

習慣4、表現出「每個人意見不一樣,所以才有趣」的態度

和孩子說話時,不是只有聆聽孩子的意見,然後輕描淡寫地說一句「原來如此」就好了,父母也必須說出自己的意見,讓孩子體會:「原來每個人本來就會有不同的意見」。另外,「你覺得○〇對吧?真有意思。媽媽認為是□□。」像這樣把「誰」抱著某種意見清楚地表達出來後,就能培養孩子「意見是對當事人來說很重要」的意識。

「在那部電影中,你覺得○〇很有趣對吧?媽媽認為□□很有趣。我們注意到的地方不一樣,真有意思」也可以像這樣表達,讓孩子了解:正因為意見不同才更有價值。

延伸閱讀:孩子總是不愛跟爸爸說話嗎?換句話說,親子關係會更好!

習慣5、不要預設孩子的答案,更別當孩子的「代言人」

有些父母常會替孩子「代言」,說出他們的心情「你一定覺得△△對吧?」以為孩子會難以啟齒,或是覺得孩子委屈代替他們說出口,這當然也是天下父母心,不過,就「培養思考力」而言,實在算不上是一個良好的心態。

說起來,擅自武斷地認為「孩子大概說不出口吧」的想法就很奇怪(對於孩子的語言能力給予過低的評價)。即使是父母,也未必能百分之百掌握孩子的心情。即使血脈相連,熟知彼此的狀況,孩子和父母不但知識及經驗不同,性格也有微妙的差異。

孩子認為「非常痛苦」,即使父母知道他的心情,但是對於「痛苦」的定義及感受,親子之間仍有微妙的差異。另外,當父母經常代替孩子說出心情時,孩子遲早有一天會認為「就算我不說,也有人會幫我說出那些難以啟齒的話」、「媽媽總是會幫我說,我根本不需要去思考自己的心情是如何」。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內容轉載/《這樣問話,教出會思考的孩子》采實文化

輯/江睿毓

圖片/育兒生活資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