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懷孕 孕期知識

胎位不正,一招矯正!孕媽咪快來做膝胸臥式

「陳太太,經檢查發現寶寶胎位不正,如果確定要自然產,最好從現在開始矯正喔!」計劃自然產的孕媽咪一聽到胎位不正通常會嚇得冷汗直流,因為胎位不正不僅可能需要轉成剖腹產,還有難產的風險。若想順產,必須將調皮的寶貝「拉回正軌」。矯正胎位怎麼做?專家教妳一招搞定!
胎位不正,一招矯正!孕媽咪快來做膝胸臥式

 

如果說哪個名詞會讓孕媽咪一聽到就冒冷汗,「胎位不正」絕對是其中之一。胎位不正不僅有很高的機率需要剖腹產,寶寶的關節也有可能因為姿勢受限而鬆弛、走位,更重要的是會影響生產進程。臨床上胎位不正的比率大概是1成左右。醫師通常會在妊娠28週開始評估胎位,之後每10~14天評估一次,一直到妊娠36週為止。因此28~36週是矯正胎位的最佳時機,36週則是評估生產胎位的關鍵時點,如果寶寶到36週仍姿勢不正,之後再轉正的機率就會很低。

木生婦產科診所副院長毛士鵬表示,所謂胎位不正,其實就是胎兒的頭部偏離產道。這種情況不僅會發生在妊娠階段,寶寶在產兆發動後仍有可能轉移位置。因此在待產過程中仍需再次確認胎位。

 

胎位不正臀位最常見

胎位不正大致可以分成兩種型態,一種是「妊娠中胎位不正」;一種是「生產中胎位不正」。妊娠中胎位不正有臀位和橫位兩種型態。臀位的型態是寶寶頭上腳下身體打直,腳卡進產道,這是最常見的胎位不正型態;寶寶的頭有可能在生產時出不來而引發窒息風險,若36週仍沒有轉正,一般會建議剖腹。橫位的型態則是將母體視為縱軸,胎兒為橫軸,寶寶頭部可能朝左或朝右,身體可能朝上或朝下;因為身體打橫,移動空間不受限制,產兆未發動前都有可能轉換姿勢(譬如轉為臀位或頭位),因此又被稱為「不定胎位」。若寶寶直到生產仍維持相同姿勢,就必須剖腹。

 

斜位自然產比例較高

生產中的胎位不正在產兆發動後才能得知,發現時間點通常在內診、做胎兒超音波或產程遲滯改為剖腹產的時候,這種情況十分常見。由於無法預先得知,如果發現時間較早(子宮頸開啟3~4公分),會視產婦體力、產程長短決定是否剖腹;倘若已經臨產(子宮頸開啟8~9公分),會評估生產難易度和胎兒心跳,視情況等待胎兒自己轉正。此類型胎位不正包括枕後位、額位、面位和斜位等型態。毛士鵬醫師說,由於斜位的胎兒頭部位置不會偏離產道太多,寶寶有機會自動改變姿勢,所以斜位比較有可能自然產。

延伸閱讀:青蛙蹲、按摩、坐產球…產程卡住怎麼辦?這4招讓妳快速卸貨

 

寶寶的6種常見胎位

胎位

 


6大原因孕媽咪看仔細

許多人都以為胎位不正是因為臍繞頸,但臍繞頸其實只是「可能原因」之一。胎位不正的初期成因至今仍無解,只能透過相關症狀推估可能的原因。下面就來看看幾個胎位不正的可能原因:

1.子宮中隔

子宮中隔是在子宮腔中間出現肌肉纖維縱隔。嚴重的中隔子宮會把子宮腔分成兩個獨立腔室,像在子宮中間築一道牆,胎兒因為活動受限而無法轉成正常胎位。

2.子宮肌瘤

子宮肌瘤分成3種類型,有的是從子宮往腹腔內生長;有的是往子宮內腔生長;有的則是位於子宮肌層內。肌瘤會縮減子宮空間,讓胎兒在移動時受到阻礙。但因為肌瘤要夠大才足以限制胎兒行動,這種原因並不常見。

3.羊水過少

羊水太少的徵兆是胎兒腹圍及子宮底高度均小於妊娠月份。如同游泳池的水過少會讓人在游泳時變得吃力,寶寶此時無法自由翻轉、迴轉,有很大的機率無法改變胎位。

4.臍帶過短

有些胎兒的臍帶過短,纏繞在脖子或身體上,「牽一髮而動全身」,想變換姿勢也換不了。

5.多胞胎

兩個以上的胎兒因為要分享同一個子宮,移動空間縮小,胎位不正的機率本來就比較高。有的情況是A寶寶正常胎位,B寶寶被A寶寶限制行動而胎位不正;有的情況是A、B寶寶相互牽制導致雙方都胎位不正。

6.水腦

罹患水腦的胎兒頭型較大,較難卡進產道(骨盆腔)。但水腦一般會在早期檢查出來,不會在後期才發現,因此這種類型的胎位不正非常少見。

延伸閱讀:生小孩也有S.O.P?產房護理長開講 讓妳秒懂生產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