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專欄 醫師專欄

小時候胖,就是胖!

根據研究,學齡前(小學前)肥胖的孩童,其中26~41%長大後仍然肥胖;學齡時期肥胖兒童,42~63%會轉為成年肥胖;肥胖青少年晉升為肥胖成人的比例則高達三分之二。
小時候胖,就是胖!

肥胖造成小孩身體長期的傷害

已經知道許多慢性疾病與成人肥胖有關,如高血壓、糖尿病等。別以為這些慢性病胖小孩不會得到,事實上,胖小孩的健康問題包括缺乏自尊、易憂鬱、睡眠呼吸中止、氣喘、脂肪肝、膽結石、高血脂、高血壓、動脈硬化、假性腦壓升高、痛風、關節病變、第二型糖尿病、性早熟、多囊性卵巢、性腺功能低下、青少年的神經認知功能較差平均智商有偏低的傾向。根據研究,學齡前或學齡時期肥胖兒童,即使到成年後已經瘦下來、體重正常,跟一般的孩子比起來,獲得高血壓的機率仍然高出10倍;病理研究顯示,兒童時期肥胖會加速血管中脂肪和纖維斑塊的產生,增加日後5~10%冠狀動脈疾病的風險。總而言之,也許父母看不到胖小孩有些立即的健康問題,但肥胖已經悄悄的造成小孩身體長期的傷害。

 

怎樣的胖才算胖?

身體質量指數是公認用於評定過重與肥胖兒童的標準方法。不同於成人,兒童由於身高與體重依據性別在各年齡層有所不同,兒童的肥胖程度是以BMI百分位來評定。在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網站可以查到不同性別在各個年齡層的BMI百分位。BMI介於85到95百分位為體重過重,大於95百分位即是肥胖。

兒童及青少年生長身體質量指數(BMI)建議值(表格:參考上圖

 

台灣的小孩越來越胖

過去30年,國小孩童的平均體重增加了10公斤,與世界肥胖聯盟的資料比較(2015),台灣成人與兒童肥胖比率高居亞洲之冠,算是另類的台灣奇蹟。依據教育部學生健康檢查資料顯示,102年國小學童過重及肥胖比率為30.4%,驚訝吧!

究竟是誰讓台灣的小孩瘦不了呢?父母是影響小孩健康最重要的因素,根據統計,胖小孩的父母是胖子的比例比正常小孩多出25%,而家庭的飲食文化,運動習慣與胖小孩的養成息息相關。別以為兒童肥胖的解決問題就是「少吃多動」這麼簡單。理想的兒童體重控制計畫必須採用健康照護、社區資源、自我照顧的慢性照護模式包含飲食、運動及行為矯正,來維持正常的身高生長、安全的生理代謝、及盡可能減少飢餓感,不至於引起精神上的問題。

 

如何避免家中產出胖小孩?

1.限制看電視以及其他觀看螢幕的時間每天最多2小時(兩歲以前不准看螢幕)。

2.不在小孩睡覺的地方放置電視或螢幕設備。

3.每天吃早餐。

4.限制飲用含糖飲料。

5.限制外出餐廳用餐,尤其是速食店。

6.父母親與小孩一起進餐、吃家常菜。

7.限制大份量的食物、飲料及高熱量食物。

8.每餐應食用適當份量的水果與蔬菜。

9.進食高鈣、高纖飲食。

10.進食熱量均衡飲食。

11.完全母乳哺育6個月,添加副食品後繼續母乳哺育至12 個月以上。

12.每天從事中強度的體能活動至少60分鐘。

 

已有一個胖小孩怎麼辦?請你們鼓起勇氣,帶小孩到醫院,由專業的醫師、營養師、復健師協助你們,不要在家土法煉鋼。

因此,親愛的父母們,不要認為小孩子胖一點,就代表有好好照顧他,我們要養一個健康小孩而不是胖小孩,而且絕對不能再抱持「小時候胖不是胖」的想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