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目前聖嬰效應及都市化狀況,造成氣溫不斷上升,室內冷氣開得越多,室外機作用所導致升溫就越明顯,這是外在的原因,像今年6月就出現歷年新高溫;加上所有公共場所或商場百貨的室內空調溫度都調得很低,因此,室內外的溫差常常超過10℃以上,若身體調整體溫的中樞沒有辦法立即作用反應,便容易產生中暑的各種症狀。
身體感受到外在高溫因而升溫,我們身體為維持恆溫約37℃左右而有各種身體和心理反應去調節這種高溫,例如︰口乾,致使我們攝取水分,增加水分到身體裡可以適當降溫,流汗及加速呼吸來散熱。但有些人的排汗機制有問題,例如︰毛細孔張闔不利,致使體溫無法快速降下,又喜歡喝冷飲去解暑,由腸胃道攝取冷飲或冰品,此時身體感受到降溫反應,卻不欲調控毛細孔張開,於是體熱更難順利下降,這就是為何中暑時不能大量灌冰飲,只建議慢慢補充室溫的水分來緩慢降溫的道理。同樣,室內空調溫度設定太低也是如此,身體一旦感受降溫,就不會自動排汗來降體溫。此外,體力差或長期熬夜會讓身體某些機轉失調,對溫度較不敏感,溫度高時不易排汗,體熱高到出汗後又關閉很緩慢,感受到冷氣或吹風時,依舊張開毛細孔而導致受寒感冒,這種人就容易在整個夏天裡,感冒和中暑不斷交替。
臺灣的夏季是「暑濕」盛行的時令,除了炎熱之外,還伴有大量的濕氣,就如同烹調時乾烤的溫度到達100多度,手部接近卻還不覺得非常炎熱,但若伴有蒸氣時,80~90℃的蒸氣冒到手部,就會有輕度的刺痛感。也因此臺灣夏季攝氏38~39℃高溫時,體感溫度都超過攝氏40℃,我們會覺得夏季的37~39℃比歐洲或其他地區的40℃還要熱。
以中醫理論而言,中醫古籍有云︰「靜而得之為中暑,動而得之為中熱」,就是說夏天避暑於室內或涼爽之地,身著清涼、口食涼物,因而有身體緊痛、身熱無汗或有嘔吐等症狀,這是屬於寒證,乃因貪涼飲冷所造成,不能再大量給清熱退暑藥,而是必須提供適當的溫藥去除身體寒氣;有些人在夏季於戶外日曬下工作,因為盛暑之氣引起身體大熱(嚴重的人觸摸時感覺燙手)、面紅、噁心欲吐,這是真正的熱證,必須給予一些清熱瀉火藥,同時還得調理腸胃症狀。中醫認為暑熱耗氣,等退暑氣後仍需要開立一些調理正氣的藥,而且暑濕會傷害脾胃功能,如果沒有調理好,以後會留下脾胃問題,因此,切記夏季不宜過食冰品、冷飲才是保養之道。
現職:百漢中醫集團醫師
專長:婦科:多囊性卵巢、懷孕調理(孕前準備、受孕困難、孕期初期不適症調理)、月經不調、經痛、更年期症候群、月子調理、更年期症候群;兒科:青少年轉骨期調理、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食慾不佳、妥瑞氏症;自律神經失調:大腸激躁症、焦慮胸悶心悸、失眠、腸胃功能紊亂、恐慌症、睡眠障礙;針灸:帕金森氏症、各種酸痛麻症之速效、中風症候群、不服藥之各種病症治療、免疫性疾患、神經系統疾患、癌症控制或是化放療後不適症之緩解、美顏針
經歷:國立陽明大學生物醫事影像暨放射科學系畢業、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畢業、詠春中醫診所主治醫師、瑞康中醫診所主治醫師、永康中醫診所主治醫師、寶吉祥中醫診所主治醫師、鎂和中醫診所院長、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監事、嬰兒與母親雜誌專欄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