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專欄 醫師專欄

孩子出現「情緒障礙」?

在門診經常聽見家長們描述自己的小孩,很膽小、不敢上廁所、怕鬼、太內向、人多的場合總是躲在一旁…,其實這些大多都是孩子天生的氣質,通常只要假以時日,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與鼓勵,多數孩子都能夠順利度過;但是在某些情形下若孩子本身有疾病如過動症、自閉症與智能障礙,或家庭的教養出了問題,可能導致小孩無法調適自己身體與心靈,而出現所謂的情緒障礙。

孩子出現「情緒障礙」?

兒童情緒障礙的常見表現

每個人都會有喜怒哀樂的情緒,孩子當然也不例外,但「情緒波動」並不等於是「情緒障礙」,過度的情緒波動,甚至是持續的緊張或情緒低落卻會嚴重的影響到個人日常生活以及學業表現,進一步導致偏差行為。孩子很少能主動表達自己的情緒困擾,經常以干擾及偏差行為來傳達內心的情緒波動。因為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呈現出來的症狀較多樣化且不典型,例如成年人心情不好通常是什麼事都提不起勁、快樂不起來、胃口不佳、容易疲勞與睡不好覺等;但是情緒障礙的兒童卻經常以容易發怒、煩躁不安、不能專心、學習效率低落等來表現。

 

一般所謂的情緒障礙是指兒童由於生理、心理或環境因素之影響,導致其生活內容、思考方式或行為表現僵滯或偏差,而在生活中表現出顯著異於生活常規或年齡發展常態之行為,並妨礙到自己或他人之學習、情緒或人際關係者。根據流行病學的研究資料顯示,一般學齡兒童的情緒或行為障礙的盛行率約在5%~10%,而身心發展障礙的兒童表現出情緒或行為障礙的比例更高。

 

情緒障礙形成原因

一般分成三種:一是遺傳基因與天生氣質;二是兒童本身罹患之身體與心理疾病,譬如癲癇與氣喘、過動症與自閉症等;三則是是環境因素,譬如家庭衝突。

 

兒童情緒障礙的臨床症狀

在兒童情緒障礙的臨床症狀上,女孩多以焦慮的形式表現,男孩多以行為規範障礙來表達。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清楚了解自己的焦慮狀態,潛在的焦慮可以身體化的症狀表現出來,譬如有學習障礙的孩子,會在每天早上起來,要上學前表示肚子痛,焦慮的身體化症狀,包括心悸、呼吸困難或呼吸加速,出汗、手抖、肌肉緊繃、噁心、拉肚子、頭痛、頭暈、昏倒,胸悶、胸痛。心理上,孩子會覺得害怕、緊張、惶恐感。在行為上會出現過度反應或拒絕反應,在處事上會出現在勉強的狀況下完成一件事或乾脆草草了事。

 

父母的教養類型vs孩子的天生氣質

孩子的天生氣質可大致分成三種類型,A易養育型:討人喜歡、活動量不大、生活習慣規律、對食物與衣物不挑剔;B慢吞吞型:最初的反應負向、適應度低、對聲音與味道敏感度高、堅持度高;C難養育型:活動量大、生活起居不規律、對改變難適應、堅持度高。

 

當一般的父母帶到易養育型孩子,大致上這孩子不會出現嚴重的情緒問題,頂多是在孩子生大病或家庭有特殊災難時,出現某種程度的適應障礙症而已。

 

當普通父母遇上難養育型孩子,或者情緒易焦躁的父母遇上慢吞吞型孩子,這種組合下的孩子就容易出現情緒障礙。

 

權威型的父母,給孩子的感覺是疏離、冷酷、被控制感,孩子容易出現自責、悲傷、不快樂、害羞、易哭鬧、畏縮的情緒障礙。或者一位情緒不穩、易責打孩子的父母,他的孩子在長期的忽略、 責打、否定之狀況下,出現另一種形勢的的情緒問題,即叛逆、失控、衝動、暴力、偷竊、說謊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