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只是皮膚美觀上的遺憾,草莓狀血管瘤在周歲前會淡化或自然消失,草莓狀的血管瘤,雖不易自然消失,但只是終身的胎記;而靜脈竇型,則可能壓迫或影響正常器官的功能,常需要治療。
雖然大部份血管瘤是偶發的,但也有家族病例報告,其發生率是正常人的兩倍,也有報告認為與第五對染色體異常有關,屬自體顯示遺傳。
在2016年11月份的兒科醫學雜誌,芬蘭赫爾辛基大學醫院,耳鼻喉及頭頸科的卡斯特醫師,報告在2004~2007年間就診的185例病嬰,其中34%有家族病史。在被電訪的40個家族中,11個家族中有超過4位以上是血管瘤,其中63%為第一級親屬,另有一對同卵雙胞胎,均患血管瘤,故嬰兒血管瘤至少有二種遺傳模式,自體顯示遺傳及由母體遺傳。傳統治療大型血管瘤,包括靜脈瘤型,須以開刀,冷凍或注射硬化劑治療,近年來可用口服乙型阻斷劑,也有很好的療效。所以家中嬰兒患明顯血管瘤,也不必太擔心,可請教兒科醫師,考慮試用藥物治療,必要時,才用手術或其他較侵襲的方式治療。
現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兒科兼任主治醫師
專長:兒科、兒童心臟科、新生兒科、兒童重症、心臟超音波及心導管檢查、心導管治療先天性心臟病
經歷: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院長、國防醫學院教授、台北及台中榮總兒童醫學部部主任、中華民國全國醫師聯合會理事、國際兒童營養及傳染疾病諮詢中心專家、中華民國兒童保健協會理事長、純青嬰幼兒營養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財團法人心臟醫學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衛生署及醫策會醫院評鑑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