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診斷的方法,除了臨床症狀及身體診查外,腹部X光、抽血檢驗及吞鋇劑胃腸攝影,常耗時、且寶寶也會很不舒適。近年來,腹部超音波檢查,能準確及快速的診斷,及早以外科手術治療。
在今年5月份的國際兒科雜誌,土耳基埃拉澤斐爾特大學醫學院兒童外科及新生兒部的巴克爾醫師等,報告1996年至2015年間診治的56例病童。依病童手術的時間分為1996~2006年(第一組30例)及2007~2015年(第二組26例)兩組,比較其臨床表現的異同。
兩組病童均經腹部超音波証實診斷,並接受開刀治療,第一組病童嘔吐發生至被診斷的時間,脫水的機率、在腹部發生腫塊的機率、血液鹼中毒的機率及腹部X光發現腸氣異常的機率,均較第二組病童多。這是因為腹部超音波檢查的發展及進步,使第二組病童提前被正確診斷。
在台灣,嬰幼兒也常因腹漲、嘔吐而令家長們擔心而求診。如果在餵哺數小時後出現噴射狀嘔吐,而且嘔吐物中不含黃色膽汁,必須做仔細身體檢查及腹部超音波,以排除厚型幽門狹窄的可能。
現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兒科兼任主治醫師
專長:兒科、兒童心臟科、新生兒科、兒童重症、心臟超音波及心導管檢查、心導管治療先天性心臟病
經歷: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院長、國防醫學院教授、台北及台中榮總兒童醫學部部主任、中華民國全國醫師聯合會理事、國際兒童營養及傳染疾病諮詢中心專家、中華民國兒童保健協會理事長、純青嬰幼兒營養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財團法人心臟醫學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衛生署及醫策會醫院評鑑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