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美,媽媽下班回家很累,妳可不可以不要再吵了!」「奇奇,你再繼續叫下去小心我揍你!」如果做一個小孩討厭行為排行榜,「尖叫」肯定名列前茅。寶貝尖叫到底是無理取鬧還是有跡可循?安撫瘋狂尖叫的寶貝有什麼秘訣?寶貝持續尖叫有可能是語言發展遲緩、自閉症或過動症?
家裡有小寶貝的媽咪對孩子尖叫的場景一定不陌生。但妳知道孩子為什麼會尖叫嗎?
不同年齡層 尖叫原因大不同
彰化基督教醫院兒童發展中心精神科醫師蔡佩蓉表示,孩子尖叫通常是要傳遞某種訊息,有可能是表達需求,也有可能是表達情緒,而這也和孩子本身的氣質息息相關。因此要找出寶貝尖叫的原因,基本上可以根據「氣質」、「需求」、「情緒」等3個層面判斷。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寶貝尖叫的原因也會隨著各個年齡層不同的發展狀態而有所區別,下面就來看看孩子在各個階段可能的尖叫原因:
5個月~1歲半
這個階段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十分薄弱,尖叫是他表達需求的一種方式,也是測試發聲、學習和聲音相處的一種過程,透過尖叫,孩子會發現自己原來可以發出這樣的「聲音」。
1歲半~3歲
此時孩子開始有語言表達能力,且自我意識愈來愈明顯,會試著用語言和父母溝通、表達需求。當孩子的需求被誤解、被拒絕,或他不想遵從父母的指令卻又無法用語言陳述時,就會用尖叫的方式表達抗議。另外,孩子在感覺自己受到冷落、不被大人重視時也會用尖叫吸引大人注意。也有些孩子會利用尖叫作為爭取玩具或食物等自己喜愛的物品的手段。
3歲以上
3歲以上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已經發展得比較成熟,大多可以用語言和父母溝通、表達需求。但當他們出現憤怒、挫折等比較極端的情緒時,由於情緒比較難用語言表達,因此他們還是會用尖叫的方式來反映自己的感受。除此之外,這個年齡層的孩子因為更有主見,當他們不想遵守大人規範而想行使自主意識時,也會用尖叫挑戰大人的權威。
病理性尖叫3大類型
語言發展遲緩
現代少子化社會,大多數家長都很疼小孩,孩子往往不需要說話就可以滿足需求,久而久之就可能導致語言發展遲緩。蔡佩蓉醫師表示,家長應隨時留意孩子的語言發展狀態,假使孩子已經超過2歲卻還不會用簡單字彙表達日常生活需求,總以尖叫或肢體語言和大人「溝通」,就要小心可能是語言發展遲緩的徵兆。
自閉症類群障礙
自閉症類群障礙包含自閉症和亞斯伯格症。這種類型的孩子可能會有各式各樣的自我刺激,譬如搖頭晃腦、擺動身體或一直繞圈圈,表現在語言的區塊則可能是尖叫或發出怪聲。由於他們對環境很敏感,一旦周遭環境變動過大就會頻繁尖叫,因此在求學階段往往會造成老師和同學的困擾。觀察孩子是否有自閉傾向可以從兩方面來看,一是社交互動困難;孩子平常不會主動與他人互動,在與他人相處時既缺乏眼神交流也沒有分享的能力(譬如沒有「用手指某樣東西」這種分享式舉動)。一是刻板行為;也就是一直重覆同樣的語言,或使用固定玩具做重覆而呆板的動作。提醒爸媽,如果孩子常頻繁尖叫並伴隨上列兩種癥狀,還出現語言發展緩慢或無法用肢體語言表達需求的現象,就可能是自閉症類群障礙,最好儘速就醫治療。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過動症的孩子因為無法集中注意力、衝動控制能力較弱(與他人互動時無法控制力道),很容易不小心傷害他人。生活中常出現人際關係方面的困擾,也常在學習過程中遇到挫折。在社交和學習頻頻撞牆又無法控制情緒的狀況下,就會用尖叫來抒發這些負面情緒。
步驟一:溝通別躁進 語氣溫和堅定
當孩子在公開場合尖叫時,第一時間可以將孩子帶離現場到一個獨立空間,以溫和、堅定的語氣詢問他尖叫的原因,鼓勵他表達自己的想法,等孩子平撫情緒後再帶他回到現場。如果孩子的情緒遲遲無法緩和,爸爸媽媽可以「換手」溝通,孩子面對不同對象也許會因此態度鬆動、放下固執的情緒。如果孩子尖叫的地點不在室內(如餐廳、音樂廳或百貨公司)而在捷運或公車上,可以帶孩子在下一站下車,在月台上找一個安靜的角落和孩子進行溝通。若孩子尖叫地點不在公共場所,則可以給予孩子一點時間和空間抒發情緒,等孩子的情緒逐漸緩和下來再和他進行溝通。
蔡佩蓉醫師表示,父母在與孩子溝通前必須先穩定自己的情緒,並在溝通過程中向孩子表達對他的理解。如果孩子是因為「想要」某樣東西(譬如要吃餅乾糖果、玩玩具、看電視或玩3C產品)而哭鬧,應視情況堅持原則,告訴孩子「不能滿足需求的原因」。與孩子溝通時毋須躁進,重點是讓他了解父母的想法和價值觀,這樣才能真正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