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學習當爸媽

小孩越大越難教?6大教養心理術,解除親子衝突地雷

「用餐時間孩子卻耍賴不上桌?」「每日起床就像在上演《不可能的任務》」⋯⋯您是否苦惱著自己困於親子間的角力大戰中?甚至難以理解為何從小依偎在懷中的可愛寶貝,瞬間竟變成小惡魔般難以溝通,甚至經常以不妥協、不配合的姿態挑戰著自己的管教權威。這一切究竟是教養方式不對?還是與孩子的溝通出現障礙呢?
小孩越大越難教?6大教養心理術,解除親子衝突地雷

 

您是不是時常覺得當初在懷中的小嬰兒,比起現在總是有藉口耍賴的孩子來得好配合許多,甚至難以理解為何孩子會有如此大的改變呢?對此心理諮商師黃柏嘉表示「真正改變的人並非是孩子而是爸媽」,提出6大教養心理術!

1. 不是孩子變了而是爸媽變了!

長大了也還是需要爸媽的包容及觀察

為何大部分父母總認為嬰兒比幼兒來得聽話,甚至容易產生嬰兒可能較好溝通的錯覺呢?其原因在於他們對於嬰兒的包容度較高,同時也較能夠忍受嬰兒的無理取鬧。一旦嬰兒成長至幼兒階段,開始能夠以簡易的語言進行溝通及表達時,爸媽便會用以往觀察嬰兒的敏銳能力,像是經由孩子的表情、哭聲、作息⋯⋯等訊息,判斷孩子現階段可能的狀況及需求應隨著孩子的成長慢慢降低甚至退化不見,因而讓自己陷於孩子為何總不聽話的盲點中。

黃柏嘉心理師提醒,當孩子開始學會說話時,並不代表他們能夠善用語言來表達,因此我們絕不能憑藉這點就提高對於孩子的要求。此外在摸索幼兒的情緒及狀態時,爸媽也必須如同對待嬰兒般給予較多的包容及觀察,像是對於孩子進行指正及教導時,可以較緩慢且平和的語氣說明,甚至多重複幾次讓他們慢慢理解,而不是一昧地質疑孩子變了而難以溝通。 

別苦惱孩子凡事都想要自己來!

當孩子處於嬰兒狀態(一歲以下)時,親子間的關係可謂是一體的,也就是說嬰兒所認定的「我」所代表的含義是:「我+媽媽(爸爸)」,因此從嬰兒階段至1歲半的期間,孩子是無法意識到自己與媽媽(爸爸)是不同的個體。不過黃柏嘉心理師表示,當孩子成長至2歲至3歲的期間,他們便會開始對世界或是身邊的事物產生好奇,是用自己的手摸摸看物品的觸感,或是在陌生的環境中,四處走動進行探險,甚至對於任何事物都想自己嘗試,測試自己能做到什麼及不能做到什麼,進而從「我+媽媽(爸爸)」的狀態中獨立,此時孩子也漸漸開始展現自己獨特的氣質及自我的感受。

因此爸媽很自然地就會開始有些不適應,且發覺孩子似乎已超越自己能夠想像的範圍,像是開始與自己搶奪主導權,甚至是變得難以控制。對此黃柏嘉心理師表示,當父母發覺孩子正處於此階段時,首先要明白他們並不是為了要挑戰自己,而是孩子想透過自己的力量嘗試。建議此時爸媽可以多些耐心,適度地放手並等待他們去嘗試而非介入,最多就只是詢問孩子:「有沒有我可以幫忙的呢?」,如此一來除了能夠化解無謂的親子角力之爭外,也能夠讓孩子在練習嘗試的經驗中,瞭解並懂得衡量自己的力量。

延伸閱讀:先了解、再糾正!用4個原則,改正1~3歲的五種偏差行為

2. 教養目標必須符合幼兒的發展階段

許多父母在教導幼兒各種日常生活常規及禮貌時,經常會感覺到十分挫折,因為幼兒總是不願配合自己的命令與要求。黃柏嘉心理師提醒即便孩子已成長至3~4歲的年齡,能夠開始學習與父母透過語言來溝通,也別過度期盼他們能夠「聽話」,因為許多能力的養成,除了須具備長時間的練習與培養外,也需要等待大腦及生理功能的成熟,而不是父母透過威嚇、利誘就可以加速。因此大多數時候幼兒無法達成父母的要求,其實是父母的要求超過孩子的能力。

舉例來說成長至3歲的幼兒,能夠專注在一件事情上的時間,可能只有6到9分鐘,由於專注時間的長短還要考量到刺激的強度,以及大人與幼兒的互動程度,因此如果父母帶著3歲孩子去餐廳用餐,交給孩子一本繪本、一盒畫筆,就希望孩子能夠安靜,並且守規矩地陪著一群大人吃完兩小時的晚餐,如此的期待即是遠超過幼兒的能力,因此幼兒並非是「不願聽話」,而是暫時「還做不到聽話」。

3. 盲目追求賞罰的效果反讓重點失焦

面對孩子的不配合,許多家長總認為採取軟硬兼施的路線,像是打罵等威嚇;若前者對孩子無效時,就改用喜愛的物品賄賂(如:糖果或玩具),兩者之間總有一種,能對孩子發揮一些影響,甚至是立即性的效果。黃柏嘉心理師表示以教養的觀點來思考,若家長時常以威嚇哄騙的手段,要求孩子遵從所有的指令,在初期而言並非是件困難的事。但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他們的要求會漸漸變多,家長所能夠兌現的門檻也會越來越高,因此使用威嚇、賄賂手段所能達成的效果也就會越來越低。

舉例來說,當1、2歲的孩子正在吵鬧時,只要給他/她一顆糖或洋娃娃,就能夠順利安撫孩子並讓他們聽話;不過當一個5歲的孩子在吵鬧時,此時再給予他/她一顆糖或洋娃娃,可能已起不了作用,爸媽可能要加碼至兩顆、三顆,甚至是找更新奇的玩具,才足以吸引得了他們。

除此之外爸媽對於教養孩子的初衷也會因此而模糊,反倒聚焦在「什麼樣的威嚇(如打罵、恐嚇)對孩子而言效果最好?」「哪一種物品(如糖果、玩具)對孩子來說最具吸引性?」,如此一來便失去教養孩子的意義,而這也就是為什麼大多數的爸媽,時常覺得自己能做得都做了,但卻仍然發生孩子叫不動,甚至是打罵也都毫無作用的窘境。

延伸閱讀:一不高興就躺地上… 3歲前,用2種態度搞定孩子!

4. 好規矩不是刻意要求而是養來的

您會不會好奇為什麼幼稚園老師總能輕易讓孩子遵守規則?這絕對不是因為幼稚園老師比較會教養孩子,真正的關鍵原因在於當孩子每日前往幼稚園上課,都在練習一樣的規則及流程(如每日將鞋子放入櫃子後才能夠進入教室、一到學校就向老師問早⋯⋯等),而這些常規及禮貌便自然而然成為一種習慣。

黃柏嘉心理師表示當習慣被養成後,它就像我們人類每天都必須呼吸一樣,且不會突然被忘記。因此讓孩子養成遵守常規的好習慣(如看到長輩會問好、主動收拾玩具),而非刻意去要求遵守才會是最省力的教養。建議在孩子成長約2歲至3歲的階段,讓他們經由不同的機會嘗試認知及學習(如到公園散步遇到鄰居便可帶孩子一起問好),而爸媽本身的身教、言教亦是不可忽視的關鍵,尤其對於孩子的要求也必須穩定且不厭其煩地持續著,如此才能夠達到教養的意義。

5. 幼兒對指令的需求難抽象思考

許多家長在帶幼兒搭乘高鐵時,總擔心孩子的音量過大會干擾到同車廂的其他乘客,因此不免會看見爸媽總是要求孩子聲量不可過大,甚至是不能夠在車廂內說話,但結果往往是徒勞無功的,孩子反而會因為過多的要求及限制,而在車廂中不停躁動。對此黃柏嘉心理師表示,造成如此反效果的原因並不是孩子真的叫不動,而是「在車廂間要安靜」的指令,對於幼兒而言並不是件能夠抽象思考的事,因此讓他們明白事物本身的意義是很重要的。

對幼兒來說不管是一個詞彙或是命令,若不搭配畫面跟行為讓孩子在腦中做連結,那麼這樣的指令對於孩子而言基本上是無意義的。因此當孩子無法在行進的列車上保持安靜時,建議爸媽可將孩子牽引至車廂間,在行走的過程中便可詢問孩子:「車廂中有幾個人在睡覺呢?」孩子便會開始觀察車廂中有多少人正在睡覺,此時便可再次詢問孩子:「如果我們現在大聲說話,這些叔叔、阿姨會怎麼樣呢?」孩子自然會回答:「會被吵醒!」緊接著您便可再問:「當你睡覺的時候被吵醒會開心還不開心呢?」孩子則會告訴您:「會不開心!」此時您便可以自然地告訴孩子,所以我們在車廂內要保持安靜,不然會吵到車廂中的叔叔、阿姨。藉由如此的引導方式,在孩子的腦中建立指令與畫面的連結,讓他們理解「在車廂中要保持安靜」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服從爸媽的命令,或是為了獎勵才去做某件事,而是讓孩子能夠學會應該要懂的應對及認知,甚至明白不同的行為對自己及旁人會帶來如何的影響。 

6. 孩子的問題就還給孩子吧!

除了上述五種教養孩子的觀點及態度外,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更可搭配阿德勒學派中所提及的「自然後果」及「邏輯後果」進行輔助,如此不但能夠養成主動的孩子外,更能夠培養孩子對於自己所下的決定負責。

自然後果→讓孩子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所謂的「自然後果」指得就是在無父母介入的狀態下,孩子所做的事自然會產生的結果,舉例來說當孩子選擇不吃東西,那麼他/她的肚子就會餓,而孩子的「餓」並非是父母造成,而是一種生理現象;若孩子不聽從爸媽的建議,堅持選擇不多加件外衣,直到出了家門才發現會冷,而此時的「冷」便是一種自然現象。

黃柏嘉心理師更舉例自己的例子,依稀記得某一年的夏天,自己的兒子很欣喜地收到祖母送得一件全新的羽絨外套,因此不理會爸爸的告誡也堅決要穿著它出門。就在父子出門前往運動中心的過程中,兒子開始慢慢體會到大熱天穿羽絨衣的悶熱感,甚至開始抱怨起天氣的炎熱,反而開始希望脫掉羽絨外套。對此黃柏嘉心理師表示,由這樣的例子我們可以觀察到,爸媽無須教導孩子應該如何穿衣服,因為他/她自己的身體會告訴他/她穿錯衣服的結果。

邏輯後果→爸媽必須拿捏好因果關係

「邏輯後果」顧名思義就是強調一種因果關係,最強調的就是事件發生的因果關係。因此當父母想運用此項教養技巧時,須拿捏的是孩子做錯事的本身,與結果之間的關聯性。比如說當孩子不小心打翻了牛奶,此時所對應的邏輯關係則是將牛奶擦乾淨即可,而非被爸媽處罰;又或者孩子在火車上無法安靜時,此時爸媽不需要斥責孩子,只要將孩子帶出車廂外,直到他們安靜後才能夠再回到座位上,而這樣的狀況可能會來回將近數十次,藉由這樣的方式讓孩子在反覆的過程中明瞭因果之間的界線,如此便能夠在不特別要求及命令孩子的狀態下,讓他們也能夠遵守生活中的禮貌及常規。

 

黃柏嘉心理師提醒在進行任何教養技巧時,「持續」與「堅持」絕對是影響結果優劣的關鍵,此外爸媽在面對孩子的情緒,都必須是穩定且平穩的,若是以責備或嘲諷的語氣回應孩子,這並非是教養而是一種懲罰。

延伸閱讀:正向教養10原則,建立與孩子一輩子的尊重與信任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攝影/Joe Chen Studio Bruce
諮詢/心理諮商師 黃柏嘉
麻豆/帥氣爸比:Cary Tseng;漂亮媽咪:Mimi;可愛男寶:勛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