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學習當爸媽

「-3C、+共讀」是教養最佳處方!兒科醫師吳淑娟:AI時代,孩子還是最需要父母陪伴和語言養分

雖然已經進入AI時代,但幼兒最需要的,仍是真人互動陪伴,吳淑娟強調,她推動親子共讀多年,其實是在推廣優質的親子互動,因為這對兒童的發展狀況影響甚鉅。
「-3C、+共讀」是教養最佳處方!兒科醫師吳淑娟:AI時代,孩子還是最需要父母陪伴和語言養分

 

熟悉親子共讀相關議題的人,一定聽過吳淑娟醫師的名字。

她是博愛醫院新生兒暨小兒加護病房主任,照顧宜蘭乃至於花東的孩子20多年。她也是台灣醫起育兒愛閱協會理事長,持續推動「閱讀為醫囑、童書為處方」,近20年來,已號召全台眾多兒科醫師加入。

「我們希望孩子不但身體很健康,每天攝取足夠的營養,好好的長大,還希望孩子在精神上也有優質的養分,讓頭腦能好好的發展。」而大腦最佳的養分來源,無疑是親子互動,特別是日常共讀,已有無數學術研究證實其益處。

吳淑娟分享,推動親子共讀的這些年來,她觀察到,共讀的好處家長大多都知道,只是仍有人不重視。

反倒是孩子過度使用3C的壞處,很多人還沒意識到,就很自然的放孩子去用,「太早過度使用3C,不僅沒有共讀,也沒有了親子互動,導致語言、認知、社會發展,甚至連身體健康發展都受影響。」

正因為看到這個現象,儘管已近花甲之年,自己的孩子也早就長大成人了,吳淑娟還是堅守第一線推廣親子共讀,並且以「-3C、+共讀」為最重要的目標。

 

效法美國,「閱讀為醫囑、童書為處方」

吳淑娟推動閱讀的初衷,與自身經驗有關。她回想,自己是在34歲當媽媽的,當時還沒聽說過「親子共讀」這四個字,但因為家裡書不少、自己原本也就有閱讀習慣,就很自然的拿手邊的書唸給兒子聽。

兒子一歲多時,她請育嬰假並搬到宜蘭住,直到兒子上了幼兒園後,她才再到羅東聖母醫院服務。

在看診的第一線,吳淑娟發現有很多家庭缺乏閱讀資源,也沒有親子互動的觀念,但她深知閱讀和教育教養的重要性,一有機會,就會建議家長要親子共讀。

從2007年起,她還參考美國兒科醫師「閱讀為醫囑、童書為處方」的計畫(Reach Out and Read, ROR),開始系統性推動親子共讀,並逐步號召有心的兒科醫師加入。如今,每個在宜蘭縣出生的新生兒,家長可以都聽到嬰兒室護理師的共讀觀念說明,再領取閱讀禮袋,跟著寶寶一起出院;她也已推行「袋袋書香」活動多年,讓幼兒園孩子們每個月交換書袋帶回家,與家長共讀。

 

許多研究都已證實,親子共讀好處多

吳淑娟指出,美國因為幅員廣大、貧富差距也大,醫界很早就關心到兒童發展的差異,並強調親子共讀與互動,相關的研究也很多,「比方說,兒科醫學教授Dr. Hutton的團隊,就以腦部造影儀器掃描幼兒腦部,證實了閱讀對幼兒腦部發展的重要性。」

這一系列的研究發現,早期親子共讀,除了對幼兒認知功能、語言和讀寫能力有益,對情緒發展、執行功能、自律能力等都有好處。

不過,越來越多孩子沉迷3C,吳淑娟分享,Dr. Hutton的團隊也發現,如果三到五歲的幼兒、每天使用3C超過美國兒科醫學會建議的一個小時,而且沒有父母參與,幼兒大腦白質的發育完整性會較低,影響語言、讀寫能力和認知功能。

 

閱讀時大腦活性變強,玩3C時則相對弱

吳淑娟說明,大腦白質主要由神經網絡所組成,這些類似電纜的神經網絡穿插在腦內,負責將腦中各區域的訊息傳遞到對的區域去,以執行適當的功能。研究者發現,如果共讀頻率較高、口語互動較多,幼兒大腦中相關的神經網絡也會發育的比較好,反之亦然。

也有研究團隊透過腦科學顯影發現,孩子閱讀時,雖然看似安靜的坐在那邊,但大腦其實很忙、活性比較強,而在玩3C時,大腦則相對「很冷」。

類似的研究還很多,這也使得國內外兒科專家不斷呼籲「-3C、+共讀」的重要性,在孩子出生後要儘早開始給足夠的「語言養分」(Language Nutrition),以提供腦部發展所需的刺激。

 

給語言養分,是促進腦部發展的最好方式

吳淑娟強調,「語言」並非人類天生就會的能力,大腦在出生前,就已經準備好了,但有刺激跟沒刺激,還是會長出不同的程度。

親子講話時,一定會互動,例如父母會看著孩子、臉上也會有表情,除了語言之外,還會有情感的交流,這些都是良性的刺激。

「我常告訴家長,想要促進孩子的發展,其實不用花錢,只要好好跟孩子講話就行了;也很多家長覺得,他都有跟孩子講話啊,但說實話,一般的生活情境中,會講的話都差不多,可能是『吃飽了嗎?』、『好了嗎?』、『快一點!』…變化並不大。」

 

親子共讀、說故事,能讓語言刺激更多元

要怎麼讓語言環境更多元、豐富呢?講故事是最簡單的方式。

吳淑娟說,現代人很幸福,有許多繪本可以選擇,「比方說,你翻開一本動物主題的書,裡面可能畫了獅子、駱駝、還有好多其他動物,除了唸裡面的內容,說不定你還會跟孩子一起,學獅子吼叫一下,或是討論駱駝的駝峰,談話互動的內容,就多了很多。」

共讀時使用到的語詞也相對豐富,例如現在很流行的情緒繪本,會提到很多描述情緒的詞彙,孩子很自然的就學到了;另外,上網、尤其是看短影音,孩子可能會聽到一些不好聽的話,不知不覺中就模仿,但故事書通常不太會有這個問題。

吳淑娟強調,親子共讀產生的語言養分,絕對是最佳的育兒投資。

 

過度使用3C,已證實會影響身心發展

不過,理想很美好,現實卻很骨感。「共讀需要大人陪在旁邊,有時候你唸書唸半個小時、口乾舌燥了,孩子卻還想聽,說是『甜蜜的負擔』也不為過;相較之下,給孩子3C,讓大人舒服很多,也難怪家長們會輕忽了。」

現在孩子使用3C的情況,甚至嚴重到連「白袍」都不怕了。怎麼說呢?吳淑娟分享,以前很多孩子看到醫生就會哭、有「白袍恐懼」,但如今她查房、看診時,孩子眼睛大多黏著手機或平板,根本連醫生來了都沒發現。

她坦言,現在太多雙薪家庭了,父母回家,常常很累、只想休息,沒想到要用僅存的時間陪伴孩子,這是台灣社會的結構性問題,而她只能希望多讓一些人知道,學齡前過度使用3C對孩子造成的身心負面影響,會持續影響到學齡階段的各種表現。

 

AI時代來臨,但孩子需要的仍是「真人陪伴」

若是真的沒辦法共讀,吳淑娟建議,最起碼要跟孩子多聊天。

她分享,自己以前常跟兒子玩「猜猜我在想什麼的遊戲」。玩法很簡單,其中一人在腦中想一個物品、或一個人、或一件事,另一人透過問問題,把對方腦中所想事物給問出來。

比方說,其中一人想的是「沙發」,另一人透過提問,得到了「大型家具」、「很多家庭都有」、「通常放在客廳」等線索,就有可能猜出。吳淑娟回想,有一次兒子給她的線索是「生活用品」,她猜了半天,都猜不到,「最後公布答案,是書!原來我兒子認為,書是一種生活用品,直到現在,我印象都還很深刻。」

上下學接送、或一起吃飯時,父母也不妨放下手機,多陪孩子聊天。吳淑娟強調,AI時代來臨,但孩子、尤其是幼兒需要的,仍然是真人互動陪伴,多跟孩子聊一聊、一起讀點書,就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延伸閱讀:閱讀,就是學習的開始!幼兒階段的養成最關鍵,專家盼各方重視,讓「閱讀平權」落地實踐

 

*本文轉載自未來Family原文網址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