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以下的寳寳腸胃蠕動功能不佳,加上腹壁的肌肉層較薄,肚子通常都會呈現圓滾滾的樣子,因此難以靠外在形狀判定是否脹氣;此外,用手指敲寶寶肚子皆會發出咚咚的聲響,因此由聲響判斷是否脹氣也不客觀。馬偕兒童醫院兒童胃腸科主任陳偉燾表示,要知道寶寶有無脹氣首先須觀察寶寶是否不適,譬如出現哭鬧不安、食不下嚥的狀態;再來是觀察腹部皮膚紋路,假使腹部脹到皮膚紋路消失,甚至光滑到發亮的程度,則可以確定為脹氣。耕莘醫院小兒腎臟科主治醫師傅承偉則說,家長若察覺寶寶肚子與平日相較顯得特別大,即為脹氣;若與平日無二,則寶寶哭鬧就與脹氣無關。
* 喝奶時吸進空氣
寶寶無論喝母奶或吸奶瓶,都有可能在喝奶過程中吸進空氣。瓶餵寶寶脹氣最常見的原因是奶嘴尺寸不合;如洞太大吞入過多空氣,或因洞太小費力吸吮而吸進空氣。爸媽要判斷奶嘴尺寸是否合適,可觀察寶寶喝奶過程;假使寶寶用力吸奶,但奶瓶中的奶並無明顯減少,表示奶嘴洞太小;若在吸奶過程中嘴角漏奶,則代表奶嘴洞太大。此外,奶水未完全充滿奶嘴、奶嘴產生空隙容易讓寶寳吸進空氣。親喂母奶時,若頻繁換邊餵奶也可能造成脹氣;母奶分初乳與後乳,初乳脂肪低乳糖高,寶寶若尚未喝到後乳即換到另一側喝奶,則在吸進過多初乳的情況下,腸胃無法充分消化高含量乳糖即會產生氣體;含乳姿勢不對也會吸入空氣。另一方面,通常沖泡奶粉時會習慣上下搖晃以讓奶粉與水充份融合,搖晃過程會產生氣泡,如在泡完奶後即刻餵寶寶喝奶,則容易導致脹氣;平躺喝奶、寶寶飢餓吸奶速度過快也容易造成脹氣。新生兒腹壁較薄,不像大人或兒童腹壁肌肉強度夠,因此在腹壁張力較低的情況下,一旦肚子有氣就會吐出來,也就是所謂的吐奶。
* 哭鬧時吸入空氣
有些媽咪會等到寶寶餓了哭鬧才餵奶,但寶寶在哭鬧過程中容易吸進大量空氣。另外,1歲以下的寶寶常會毫無理由的哭鬧,空氣經由胃到腸子便形成脹氣。
* 乳糖消化功能不佳
乳糖消化功能不佳,或有乳糖不耐症的寶寶,因為消化系統缺少分解乳糖的酵素,使乳糖無法消化吸收、滯留腸道,腸道細菌分解乳糖即產生大量氣體。
* 食用過量產氣食物
寶寶開始吃副食品時,媽咪總希望寶寶攝取最完整的營養,但有幾類產氣食物極易造成脹氣,譬如紅豆、毛豆、豆干、豆腐等豆類製品,或洋蔥、高麗菜、花椰菜、韭菜等蔬菜;水果類包括柚子、香蕉、西瓜、香瓜、葡萄;澱粉類有地瓜、馬鈴薯、芋頭、玉米、麵包等;果汁、汽水、豆漿等飲料也容易脹氣。傅承偉醫師提醒,寶寶若吸母乳,媽咪所攝取的食物也是左右寶寶是否脹氣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