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旅遊

接觸大自然,體驗15種戶外活動

0~6歲可說是孩子認知系統發展最快速的時期,若能帶孩子接觸大自然,進行各種戶外活動,不僅可以刺激孩子的五種感官,長期下來,這些記憶也會逐漸累積成為將來學習的養分,為未來打下良好的基礎。
接觸大自然,體驗15種戶外活動
 
不少父母在假日時,總希望能帶孩子到戶外走走,除了可以享受親子同樂的時光,亦可拓展孩子的視野。不過,由於幼兒年紀尚小,不適合到人多繁雜的地方,也不宜去聲光效果過於刺激的遊樂場。荒野保護協會三峽聯絡處負責人吳珮怡表示,帶幼兒出遊應以接觸大自然為首選,因為在大自然的世界裡,孩子得以充分發展肢體的協調性,刺激五種不同的感官,進而促進身體動作、認知、語文、社會、情緒、美感等六大能力,提升學習效果。
 

【Part1:認知篇】接觸大自然,加深學習效果

對於學齡前的孩子來說,正是活動力最旺盛的時期,對任何事物都充滿好奇心,因此,父母應盡量帶孩子到戶外,接近大自然,體驗各種活動,接受不同的刺激,促進大腦發展,使其將來在學習的道路上,連結這些經驗,加深學習效果。
 
不過,該如何讓孩子接近大自然呢?其實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增加孩子從事戶外活動的機會。所謂戶外活動,意指離開家庭之外所進行的活動,讓孩子能有別於室內的生活經驗,例如:到田園種菜、前往森林裡露營、去海邊踏浪或堆沙等。輔仁大學民生學院兒童與家庭學系專任副教授涂妙如指出,孩子在學齡前的發展過程大致上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是0~3歲,此時孩子的感官發展相當快速,需要透過外界不斷刺激,促使其向上發展;第二階段則為4~6歲,此時孩子因為行為與移動能力大幅提升,具有較多的主動探索能力,他們會想要親自動手做、動腳跑,因此,可以透過這些活動了解自己的能力狀況,並且確認自己是否能夠正確運用,像是跑步時是否能控制速度與方向、行進間是否可以保護自己的安全,避免跌倒或受傷等。
 
除此,幼兒的學習過程是從具體到抽象,也就是說,孩子在最初學習過程中,必須透過直接操作生活中的事物,將這些知識與經驗內化到大腦中,在未來進入學校學習時,才能將書本上的抽象文字或圖片與實際經驗進行連結。若孩子沒有動手實際操作,僅使用文字、圖卡、書本等平面的學習資源,在學習時就必須依靠想像力理解,這對孩子來說,不僅在學習過程中較易感到辛苦,也不利於大腦發展。因此,建議父母應趁孩子年幼且正是學習力與好奇心旺盛的時期,多帶孩子接觸大自然,從事不同的戶外活動,透過正確的引導來開拓孩子學習的範疇。
 
透過多元化的戶外活動,孩子不僅可以親近大自然,更能從中認識各種動植物、昆蟲和其他生物,了解自然界各種生物間的相互關係,學習與自然和平共處,進而啟發生命的力量,懂得珍惜生命。此外,當孩子經常接觸大自然,亦可培養受挫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因為在大自然裡,沒有過多的人造建設與防護措施,做任何事都不如在家中或都市中方便,孩子必須學會自力更生與保護自己,使自己成長。

 

刺激5種感官發展

所謂五感,指的是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孩子一出生下來就已經擁有這些能力,也已具備基本功能,但仍需要透過外界不斷的刺激,才能夠健全發展。
 
1、視覺》眼睛看
視覺是讓孩子用眼睛看,感受眼睛所見的各種事物。當父母帶孩子接近大自然,從事各類戶外活動時,除了可讓孩子接受大自然的視覺刺激,幫助觀看較遠的地方,緩解視覺壓力之外,也能促進視覺發展,例如:觀察物件的遠近、動植物的身形等。
 
2、聽覺》耳朵聽
聽覺是讓孩子用耳朵聽,並且辨別各種聲音。當孩子接觸大自然時,便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氣息與聲音,例如:夏蟬鳴叫、青蛙呱呱叫等,這些經驗無形中都能增加孩子的感知能力,並且豐富生活、累積背景常識,促進未來對於抽象知識的學習。
 
3、嗅覺》鼻子聞
嗅覺是讓孩子用鼻子聞各種氣味。在大自然裡,各種植物的氣味經常撲鼻而來,而且清晰可聞,例如:花香、果香、草香等,當孩子親自感受到越多的氣味,就可以增加嗅覺敏感度及對物品的辨識度。
 
4、味覺》嘴巴嚐
味覺是讓孩子用舌頭品嚐各種食物的味道。孩子出生後只具有辨識甜、酸、苦三種味道的能力,隨著年齡越大,其他味覺感受能力也會逐漸發展。當孩子可以開始吃副食品時,父母應讓孩子多嘗試不同味道的食物,當接觸過的味道越多,將來對各種食物的接受度就越高。尤其是孩子體驗過當地各種不同的食物後,除了促進味覺開發,還能了解飲食文化與風情民俗。
 
5、觸覺》手觸碰
觸覺是讓孩子動手觸摸、用腳行動,以感受各種事物表面的感覺,進而認識事物的特性,並且學習如何與之和諧共處,例如:觸碰帶刺的樹葉會受傷、用力觸摸柔軟的花瓣會軟爛等,透過這些經驗可以學會辨識大自然的生物,從中學習如何愛護大自然。

親子旅遊

提升6大能力

當孩子越接近大自然,就越能夠促使身心靈各方面的成長,透過實地走訪不僅觀察到一切、聆聽自然界的聲音,更可親手觸摸各種生物,累積對大自然的認識。這些經驗都會儲存於孩子的大腦裡,或許孩子當下想不起來去過的地方,但回憶卻會在將來學習時慢慢湧現,讓孩子能與抽象的知識做連結,增進學習效果。

1、身體動作能力

身體動作的開發是學習各種事物的基礎,包括感官體驗、肢體移動與實際操作三部分。當孩子已具備基本的感官能力,並了解自己的肢體移動能力,就會想要進行更多的實際操作,掌控自己的肢體,增強身體的靈活度,例如:自己堆沙堡、玩土等,一旦這些動作發展越成熟,在將來進行握筆寫字、拿筆繪畫等精細動作就會越上手。

2、認知能力

認知也就是透過實際的認識與操作,從中建構知識與資料,在大自然裡,當孩子親眼見到、親手碰到各種事物,不僅可以加深印象,更能在將來學習時觸類旁通,轉化為整合性的知識。

3、語文能力

當孩子接觸越多自然界中的人、事、物,並且學會觀察與欣賞,就越能促進語言與表達能力的發展,包括描述事件的能力、文字應用的能力等。

4、社會能力

社會發展的範圍有與自己相處、與他人相處、與外在環境相處,其中,與自己相處還包括與自己對話、了解自己等能力。當孩子接觸大自然時,父母可引導孩子想一想看到各種動植物時有何感覺,透過與自己對話的方式,增加認識自己的機會;與他人相處方面,指的是當孩子與他人在同一個空間該如何相處的能力,當父母帶著孩子前往大自然時,可以一起帶著其他同年齡的伙伴,引導孩子在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共同玩遊戲、分享所見所聞,增加孩子與他人互動的機會;與外在環境相處的部分,透過接觸大自然,孩子可以認識各種動植物,並且了解自然界中的生態,學習如何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5、情緒能力

由於大自然中蘊藏著豐富的生態,擁有各種形體的動物和植物,亦產生不同的自然現象,可說是處處充滿著驚奇。當孩子接觸大自然時,可能會出現害怕、驚喜、喜悅等情緒反應,這些經驗無形中都能夠增加孩子的情緒發展。不過,要注意的是當孩子進入大自然的環境裡,父母必須在一旁陪伴與引導,才能引出正向的情緒發展,否則可能會導致孩子畏懼大自然。

6、美感能力

因為大自然的一切都屬於較天然、原始的狀態,未經人工過度開發的環境,孩子在接觸過程中,會有很多美的感受與感動,例如:一望無際的海洋、黃昏的夕陽、各種動植物的型態等,透過這些人事物可以編織美好的回憶,提升對美欣賞的能力。

 

【Part2:準備篇】事前規畫行程,備妥出遊用品

父母在帶著孩子接觸大自然,進行戶外活動時,應事先做好準備,包括行程規畫、必備物品等,並且做好防護措施。此外,為了避免孩子在外玩樂的情緒不穩,父母可於出發前和孩子約定,告知遊玩可能會發生的疲憊與辛苦;當孩子在外哭鬧,亦要採取溫和而堅持的態度,糾正其行為。若孩子仍心情不穩或精神不濟,則不妨考慮縮短行程,待下一次出遊再訂定出更適合孩子的戶外活動。

行程規畫

父母在規畫戶外活動時,可依照季節變化做安排,例如:春天種菜、夏天賞螢、秋天採收作物、冬天玩雪等,讓孩子在四種季節中,接觸各種自然界的型態,加強生活經驗,增加與自然的關係。

在行程安排上,應以孩子的需求為出發點,包括衡量年紀、體力、感興趣的事物等,選擇適合玩樂的地點,並且擬定活動內容,像是動靜活動時間的分配、適當的休息時間等,建議父母在行前準備就讓孩子參與,例如:一起討論目的地、向孩子說明活動內容與當地的風情民俗、一起準備行李等,利用圖片、影片與解說的方式,讓孩子了解自己即將前往的地點,做好心理準備,當孩子到達目的地,便能與腦中記憶做連結,玩得更盡興、有意義。

必備物品

在準備戶外用品時,家長應多準備幾套衣物、糧食補給品、常備藥物,以及防曬、防蚊用品,務必做好防護措施,才能讓孩子盡情的玩樂。

透氣衣物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長庚紀念醫院兒童皮膚科主任施一新指出,由於嬰幼兒的皮膚與角質層較薄、體質較敏感、抵抗力尚未發育完全,只要天氣悶熱或衣服過於不透氣,便容易長痱子,因此,建議家長要準備透氣的長袖衣物,並且多準備幾套,當孩子流汗時,先將汗水擦拭乾淨,再換上乾淨的衣物。

糧食補給品

大多數的幼兒胃口不大,正餐無法吃下太多食物,需要另外準備點心。建議家長準備適合孩子食用的副食品、小餐點及足夠的水分,讓孩子可以隨時補充能量。

常備藥物

常備藥物有退燒藥、腸胃藥、外傷藥膏、消毒藥物、OK繃等,父母可準備一個小型急救箱,將這些常備藥物分類裝好置於其中,以備不時之需。

防蚊用品

防蚊方式不外乎穿著透氣的長袖衣物、使用防蚊用品兩種,防蚊用品中以防蚊液的效果最佳,因噴灑範圍較廣,可以進行全身性的保護,其他諸如防蚊貼片、防蚊手環等,適用範圍較小,效果不太明顯。

若不慎遭到蚊蟲叮咬,應立即在患處塗抹藥膏,例如:小護士、萬金油或其他蚊蟲叮咬的專屬藥物。假如身邊沒有藥物,可先用冰涼的清水沖洗,增加清涼效果,緩解不適。然而,若沒有馬上處理,紅腫受傷的地方可能會起水泡、化膿,或是因為抓破而造成局部感染。

防曬用品

防曬可透過穿著透氣的長袖衣物、戴太陽眼鏡、帽子與塗抹防曬用品,其中,防曬用品應於接觸陽光前就先塗抹,並且定時補擦,以預防曬傷。若不慎曬傷,應視情況進行相對應的處理。基本上,常見曬傷程度可分成一度曬傷與二度曬傷,前者症狀是紅腫,處理方式包括沖冷水、敷清涼毛巾、吹涼風等;後者則紅腫、起水泡,並有疼痛感,此時應盡快躲到陰涼處,先做冷敷處理,並且就醫治療,若沒有立即處理,曬傷的皮膚會持續疼痛,色素會沉澱,變成較黝黑的皮膚,尤其是水泡部位,容易引起感染,並且會留下疤痕。

依附小物

除了常備衣物與防護用品之外,也應包含孩子的依附小物,例如:玩偶、小玩具、小毯子等,當孩子哭鬧就可用來安撫情緒,提供安全感。

如何使用防蚊、防曬用品?

防蚊與防曬用品的使用順序是先噴灑防蚊用品,待皮膚不會感到黏膩後,再塗抹防曬用品,因為將防曬用品置於皮膚的最外層,才能在曬到太陽的第一時間阻擋紫外線的照射。除此,由於防蚊用品多屬於化學物質,一旦塗抹於皮膚表面,化學物質會自然揮發,使全身的皮膚表層留有防蚊用品的氣味,有效阻隔蚊蟲靠近,不必擔心味道被防曬用品覆蓋。


親子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