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淳森副院長指出,超音波就像是醫師的第三隻眼睛。超音波發明以後,用超音波比藉由測量宮底長度來看子宮大小、胎兒大小更準確;以前沒有超音波時,醫師僅能以手觸摸來推估,比較不客觀。許多孕婦常以為「肚子太大或太小,表示胎兒過大或過小」,其實這是不正確的觀念,腹圍僅供參考,並非絕對。以子宮大致的大小來說,沒有懷孕的子宮就像是雞蛋般的大小;懷孕2個月的大小像是鵝蛋大小;懷孕3個月則是像梨的大小。
每一位孕婦的肚子大小皆不同。懷第一胎時由於皮膚不曾被撐開、沒有鬆弛,因此肚子多半都會比較小;隨著所懷的胎次愈多,皮膚鬆弛,肚子看起來可能會比較大,也就是前傾的懸壺肚。
正因為有許多因素都會影響肚子大小,所以不能藉由目測肚子大小來推估胎兒大小。影響肚子大小的因素除了胎兒大小以外,還包括羊水多少、肚皮鬆緊、子宮原來的大小(例如:如果原本就有子宮肌瘤,懷孕時肚子看起來就會更大)。有時候醫師除了照超音波以外,也還是會用手觸摸一下來輔助評估。如果胎兒太大,可能就必須改採剖腹產,以免生產時肩難產。
即使藉由超音波來評估胎兒大小,仍然可能隨著測量的角度不同而存在著些許的誤差,誤差值為正負10%以內。超音波可以看出胎兒大小、腹圍大小與羊水多少。
如果接近預產期肚子還是很小,胎兒可能會太小,以超音波評估結果為準。如果胎兒太小,有可能是孕婦的營養攝取不足或胎盤功能不良。不過近年來臺灣營養不足的孕婦很少,大多為營養過剩。一般建議孕期總體重增加10至15公斤以內即可,懷孕後期每個月體重不要超過2至3公斤。孕期總體重最好不要增加超過20公斤,以免罹患妊娠糖尿病的機率上升,此外甜食也要少吃。懷孕前比較瘦的人,懷孕後可以增加的體重幅度比較高;反之則較低。建議先計算出自己的BMI,再根據BMI參考孕期建議增加的公斤數:
BMI的算法=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
BMI |
整個孕期建議增加的體重 |
<19.8 |
建議增加12至18公斤 |
介於19.8至26 |
建議增加12至16公斤 |
介於26至29 |
建議增加7至12公斤 |
>29 |
建議增加7公斤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