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衛生福利部《每日飲食指南》的建議,19~50歲女性每日理想熱量依照活動的強弱度而有所不同,常坐著看書活動強度低者為1200~1450卡,烹飪、開車等活動強度稍低者為1650卡,通勤族、打掃、散步活動強度適度者為1900卡,運動、騎自行車活動強度高者則是2100大卡;有關飲食均衡的指標方面,全穀根莖類一天1.5~4碗,豆魚肉蛋3~8份,蔬菜類3~5碟,水果類2~4份,低脂乳品類1.5~2杯,油脂與堅果種子類則油脂3~7茶匙和堅果種子類1份。光田綜合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徐廣鵬表示,孕期的飲食以上述的六大類食物建議量為基礎、營養均衡為首要,但近來食安問題嚴重,還必須注意食物的來源,最好選擇天然、無添加的新鮮食物為主。
此外,也要增加熱量的攝取,以懷孕前的理想熱量做為標準,孕期得再加300大卡的熱量才夠,但該如何攝取呢?其實非常容易,例如:一杯250毫升牛奶約150卡、一杯全糖豆漿約150卡、半碗飯約140卡、一個饅頭約270卡、200克雞胸肉約230卡、一杯冰淇淋約280卡,孕媽咪可以多喝一杯牛奶或豆漿、多吃半碗飯或半顆饅頭,甚至偶爾吃一杯讓心情變好的冰淇淋,便能補足這多出的300卡熱量了。
若發生孕吐的情形,該如何補充營養呢?通常懷孕前3個月是孕吐發生率最高,由於胎兒的胚胎還小,所需要的營養不多,而且胎兒可以透過臍帶從母體吸收營養,因此,孕婦因孕吐而造成體重少許下降,無須特別擔心,胎兒還是可以獲得足夠養分,以正常發育。不過,到了中後期,孕吐依然沒有改善,造成體重下降,可能會對寶寶產生影響,就必須尋求醫師的協助。
對於懷孕初期發生孕吐,徐廣鵬醫師建議,不要勉強孕婦多吃東西,否則有時會讓孕吐更為嚴重,可以先避開自己不想吃或聞到味道會不舒服的食物,選擇不討厭且清淡食物,採取少量方式嘗試,如果因孕吐嚴重而營養不足,可尋求醫師協助,醫師會幫孕婦用點滴的方式補充水分、電解質和所需的營養。待孕吐期之後,每日正常均衡的飲食,即能將媽咪和胎兒的營養補充足夠。
徐廣鵬醫師提醒,素食孕婦比起一般孕婦容易缺乏鐵和維生素B12,因為蔬菜、水果等植物中缺乏維生素B12,B12主要存在於肉、蛋、奶類中,維生素B12攝取不足也會導致貧血,因此,建議蛋奶素的素食者不妨吃雞蛋、喝牛奶來補充;如果是吃純素,則可多攝取藻類,因為綠藻、藍藻中富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2。此外,全穀根莖類食物中也有豐富的維生素B群,在三餐中要選擇一餐以糙米或十穀米取代白米飯,莧菜、紫菜、葡萄乾、芝麻等高鐵食物亦能多食用。
延伸閱讀:補鐵要吃葡萄乾?更有效的其實是這幾種食物
在懷孕期間,孕媽咪應該多攝取葉酸、鐵質和碘的營養素,以在懷孕前3個月來說,孕媽咪應多補充含葉酸的食物,甚至服用葉酸錠;孕期6個月後,鐵質的補充變得非常重要。此外,碘量攝取不足,將導致流產、先天性異常等狀況。
在懷孕初期,葉酸可幫助胎兒腦部和神經發育,降低缺水腦及脊髓先天性神經管缺陷的機率。雖然綠色蔬菜、黃豆製品、瘦肉、肝臟及酵母等食物都含有葉酸,但對於準備懷孕、懷孕初期的孕媽咪而言,多吃上述這些含葉酸的食物雖可補充葉酸,但仍嫌不足,徐廣鵬醫師指出,懷孕前就要開始服用葉酸錠,直到懷孕初期三個月為止,一般孕婦每天所需的葉酸量約0.5~1mg;如果前一胎曾經生產胎兒水腦或脊椎裂的寶寶,則要補充到2~4 mg。至於葉酸錠,可由醫院開藥方,也能自行到藥房購買,但必須挑選純葉酸產品,勿添加其他的成分,因為有些孕媽咪會用補充孕期綜合維他命的方式來補充葉酸,其實大多數的維他命可從食物中攝取,因此,一般婦女或孕婦並不會缺少維他命。
鐵的補充在懷孕6個月後益顯重要,因為孕婦的血容量和紅血球會增加,胎兒造血功能形成也需要鐵量增加,一天約需40毫克的鐵,如果沒有貧血的問題,只要正常飲食即可。但若孕媽咪有缺鐵性貧血的問題,症狀輕微者對胎兒不會有太多的影響,多補充肝臟、內臟、鴨血、豬血,如果貧血情況嚴重,就必須補充鐵劑。
除了葉酸與鐵之外,國健署也曾發布新聞說明孕媽咪需要攝取足夠的碘,因為胎兒缺碘,將造成流產、死產、先天性異常,新生兒則會生長遲緩和神經發育不全,嚴重者將導致罹患呆小症,甚至增加嬰兒死亡率,孕媽咪缺乏則會引起甲狀腺功能低下症。國人缺碘的問題與喜愛食用精緻鹽、海鹽等碘含量較少的鹽有關,其實要補充碘很簡單,只要購買加碘的鹽(價格比精緻鹽、海鹽便宜很多),每日煮菜時加一點就可補充到足夠的碘。至於含碘的食物,則包括海苔、海帶、貝類、綠色蔬菜、蛋類、乳類、穀類等,其中又以海帶、海藻的含碘量最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