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出生率是全世界最後一名,由於生育率逐年下降,2010年甚至每對夫妻生不到一個小孩,已成了少子化的國家。生活的富裕帶來了文明、便利,但相對也產生許多副作用,帶來了「文明病」。許多人注意到我們的兒童在體型上有優於父母的樣態,但營養失衡、超重、氣喘、近視、龋齒越來越多!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健署針對兒童蛀牙盛行的調查,3歲兒童蛀牙達6成,而3歲以前的口腔健康決定一輩子的蛀牙狀況。在少子化的社會,由於每個孩子都是寶,為人父母無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樣樣比人好,兒童的口腔疾病預防是個嚴肅的問題。
人類擁有乳齒列和恆齒列兩套牙齒,嬰幼兒時期會長好上下各十顆,共二十顆的乳牙。
其實早在在母親懷胎5~6週時,牙胚就已形成。胎兒在子宮內4~6個月時,乳牙就開始鈣化,到出生前乳牙的牙冠都已經完成,在出生後6個月左右,下顎正中門齒牙根完成後就會萌發出來。其它的乳牙依續約3個月至半年長出。直到寶寶2歲半左右,20顆乳牙萌發完成,咬合的功能大大提升。
但寶寶乳牙萌發的快慢因人而異,甚至可相差至半年,除非到1歲半還沒長乳牙出來,則要請牙醫檢查,否則可以等待,因為牙根尚未長好成形就不會萌發。然而,乳牙、恆牙的排列會影響牙齒的功能,因此萌發的順序比快慢重要,沒有一顆挨著一顆長,容易排列參差不齊,對咬關係不佳、咬合功能也就不好了,但乳牙門齒區常見有縫隙並不緊密,稱為「原始空間」,屬正常現象,是為預留以後較寬大的恆牙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