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懷孕 孕前優生

新手媽咪隔多久生下一胎才適合?

新手媽媽「間隔多久生下一胎才適合?」對於有生育計劃的夫妻而言,難免會覺得猶豫,到底該集中火力繼續努力?還是間隔長一點的時間再生比較適合?除此,自然產與剖腹產的間隔時間是否有所差別?不妨聽聽專業婦產科醫師的建議!
新手媽咪隔多久生下一胎才適合?

 

才剛晉身新手媽媽4個月的小玲雖然有哺餵母乳,但對於月經遲遲未來感到奇怪,自行買了驗孕棒驗孕才發現再次懷孕。好在家人們很喜歡小孩、加上經濟狀況還算允許,所以夫妻決定安心懷孕,開開心心迎接第2個寶寶。

 

生育密集,加重孕期不適

然而,國泰綜合醫院婦產部資深主治醫師兼生殖醫學中心主任賴宗炫指出:「由於此個案在上一胎生產後尚未休息充足,緊接著密集懷第二胎,造成孕婦在孕期中出現較多不適症狀。」像是鈣質缺乏明顯、好發抽筋,甚至出現妊娠劇吐。臨床上,賴主任也曾遇過孕婦兩胎間隔(前一胎生產到下一胎懷孕)過於密集,加上身體調養不足,導致早產、胎兒體重偏小的機率增加。

 

生育間隔過長,恐造成次發性不孕症

至於生育間隔時間太長,其實在臺灣早期社會特別明顯,賴主任進一步說明:「以前為了控制生育人口,政府推出家庭計劃政策,鼓勵結婚3年生第一胎、再過3年生第2胎,2個孩子恰恰好,1個孩子不嫌少。」然而隨著時代變遷、社會經濟型態改變,以及少子化風潮,造成臺灣人口負成長,因此政府不再鼓勵節育反倒提倡生育,可是由於經濟不景氣,教育孩子的負擔與成本提高,許多夫妻本就只想生1個;或生了1個,隔4、5年後發現孩子孤單需要同伴才想生第2個,但往往必須努力很久,甚至產生「次發性不孕症」──亦即年輕時生得出來,而現在卻不知什麼原因難以受孕。

其實「次發性不孕症」多因為生育間隔太久導致,根據內政部統計,目前生第一胎的平均年齡約為31、32歲,因而延遲了生下一胎的時間,若加上第二胎在產後的3、4年才懷孕,此時孕婦的年紀通常超過35、36歲,當女性過了35歲以後,卵巢老化、卵子的品質不佳,受精率與著床率偏低、流產風險提高,進而演變為次發性不孕症。

再者,35歲之後好發婦科疾病,例如子宮肌瘤、子宮肌腺症、或卵巢長腫瘤、巧克力囊腫等,都會造成受孕困難。因此,若生育間隔太短,對母體與胎兒的發育容易造成不良影響;間隔太長,除了可能導致次發性不孕症,由於高齡懷孕的關係,必須面對更多孕期風險,像是妊娠高血壓、妊娠糖尿病,甚至增加早產風險。除此,生產時可能會比較缺乏力氣,容易出現產程延長的問題。

延伸閱讀:備戰二胎 小心宮寒危機!子宮颳冷風 多吃「黑食物」

 

自然產,密集生產4大風險

為了因應懷孕狀態,母體會大量分泌荷爾蒙、體重可能增加20%,加上骨盆腔結構被子宮撐大,使得產後1年內的骨盆肌肉仍處於鬆弛狀態,因此若懷孕間隔密集,則可能出現下列狀況:

風險1》母體營養不良
當兩胎間隔過於密集時,由於母體對於上一胎生產消耗的體力與元氣尚未完全恢復、身體還沒得到充分休養,若再次懷孕容易導致母體營養不良,像是鈣質缺乏、貧血等,造成抵抗力差,易增加感染風險,甚至引發早產危機。

風險2》胎兒發育遲滯或早產
懷孕間隔密集還可能造成胎兒體重過輕、胎兒營養不良,賴宗炫主任根據國外醫學研究說明:「若前一胎生產到下一胎懷孕間隔不到半年,相較於正常胎兒,下一胎發生體重過輕或早產風險恐提高4成;若間隔在1年內,胎兒體重不足或早產機率也可能增加1成。」

風險3》產前出血或早期破水
若兩胎的生產到再次懷孕間隔小於6個月,易出現產前出血或早期破水的情況,賴主任解釋:「主要是母體抵抗力低而容易出現感染。」

風險4》增加骨盆鬆弛與骨質疏鬆機率
除此,密集懷孕時,由於骨盆肌肉與子宮頸強度尚未復原,除了可能引發早產,還會造成骨盆鬆弛與骨質疏鬆等問題,賴主任說明:「一旦骨盆肌肉鬆弛,未來容易提高漏尿或尿失禁的機率,而且好發腰痠背痛等不適情形。」

 

新手媽媽生育間隔過久的風險

小霏在婚後生了一個兒子,覺得對夫家有所交代,轉而將重心放在事業。經過努力,家庭的經濟逐漸穩定,加上自己已經38歲,想再生一個小孩。然而,即使努力吃中藥調體質、改變生活作息,卻遲遲未有好消息傳出,到婦產科做進一步檢查,才發現她的卵巢功能不佳,醫師建議她直接進行試管嬰兒的療程……。

賴宗炫主任分析:「生育間隔太久,除了可能引起次發性不孕症,女性本身也必須面對高齡懷孕的風險。」畢竟女性的卵巢功能與排卵功能會隨著年齡老化,增加受孕的困難度;再者,由於卵子老化、品質不佳,受孕後發生流產的機率也會提高,並增加染色體異常的情況。

除此,高齡懷孕易併發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壓、胎盤剝離、胎兒生長遲滯等問題;再加上一些婦科疾病逐漸出現,層層原因都可能影響好孕氣。

 

懷下一胎Best Timing
就自然產而言,懷孕間隔多久才適當,賴宗炫主任指出:「除了考慮母體本身,還必須考慮到國家政策、家庭經濟等因素。」以母體層面來說,如果個人的身體狀況不佳,像是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腎功能不佳,或過度瘦弱等問題,則不建議兩胎間隔過於密集。如果孕婦沒有這些疾病問題,則可以在第一胎生產後的1至2年,準備生第二胎會比較理想。

 

二胎

 

剖腹產,密集生產的2大風險

前胎為剖腹生產,由於子宮及腹部皆有傷口,約需半年傷口才能完全復原,倘若密集懷孕,可能造成的風險如下:

風險》1子宮破裂
若在半年內再次懷孕,由於子宮未獲得充分休息,且傷口癒合度還不佳,隨著孕期子宮逐漸增大,賴宗炫主任指出:「可能提高子宮破裂的危險。」

風險》2前置胎盤或植入性胎盤
倘若此次懷孕,胎盤附著在剖腹的部位,發生前置胎盤或植入性胎盤的機率較高。此外,易增加腹腔、骨盆腔沾黏或腸沾黏等問題,導致孕期出現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

懷下一胎的Best Timing
上一胎為剖腹生產的女性,一般來說,產後子宮需要至少半年的修護期;加上剖腹生產的傷口約需12個月才能完全復原到產前的強度及狀況,因此,賴主任提醒:「最好產後半年內能進行避孕;而最佳的懷孕時機盡量等到產後一年,讓子宮得到充分的休息,如此會比較恰當。」尤其是下一胎若情況允許,計劃採取自然生產的婦女,最好間隔半年以上再懷孕,以免造成子宮破裂,進而引起內出血與胎死腹中的危機。

延伸閱讀:15種不當生活習慣影響孕期健康

 

流產後,多久可以懷孕?

一般而言,引起流產的因素,包括胎兒染色體異常、胚胎異常、胎兒染色體異常、子宮異常等。

早期流產,掌握半年黃金期
在老一輩的說法,認為12週前的早期流產最好休息半年再懷孕,賴宗炫主任指出:「事實上此說法沒有醫學根據。」原則上,12週前的自然流產,大約休養1至2個月即可,不過也有一派說法認為休養1至3個月待月經正常來潮,再準備懷孕會比較好,對此,他認為可視自身的恢復和健康狀況而定。

另外,賴主任亦根據英國的醫學研究指出:「在12週前的早期流產,經醫學實驗發現流產後的半年內再次懷孕,成功率最高、再次流產率最低。」因此,他建議12週以前的流產或終止妊娠,在休養1~3個月後即可試著把握半年的黃金受孕期,盡快再次懷孕,提高成功率、降低流產率。


中、後孕期終止妊娠,視狀況而定
若在12週以上的中、後孕期,但若因某些因素而不得已終止妊娠,原則上先休息半年再嘗試懷孕。然而賴宗炫主任提醒:「並非絕對,仍要視孕婦的年紀而定。」倘若孕婦已超過38歲,則不建議修養到半年,可能3個月即可開始準備懷孕。畢竟卵巢的老化程度會隨著年紀加速,如果休息時間過長可能導致不易受孕,甚至變成不孕症。

調適心情,把握下一次懷孕
當滿心喜悅的期盼新生命的到來,卻發生流產情況,心情難免會受到打擊,陷入低潮與自責,此時,先生給予身心的支持與個人的自我調適很重要,賴主任通常會鼓勵患者:「此時最重要的是往前看,同時趁此檢視自己的生活作息,以及是否壓力過大,並進行調整,把握下一次懷孕的機會。」

至於營養方面除了均衡攝取,另外也可補充維他命,賴宗炫主任特別說明:「除了每天攝取400~800毫克葉酸,另外,維他命C、維他命E、維他命D3,以及維他命B群等,可促進卵巢及其排卵功能活化、身體代謝的正常運作,增加生殖能力亦助於細胞代謝。」盡快讓身體恢復正常的生理機能,以提升再次成功懷孕的機率。
 

延伸閱讀:焦慮、易怒、頭痛…妳有新手媽咪症候群嗎?

想拼下一胎,醫師傳授新手媽媽5忠告

許多夫妻認為自己生過孩子,生育能力應該沒問題,但其實年紀是影響生育的最大因素,也因此,賴宗炫主任經常鼓勵已婚夫妻:「懷孕要趁早。」多數夫妻認為經濟必須先穩定才敢生小孩,因而全力拼經濟,等過了35歲才開始想「做人」,不只懷孕難度增加,而且胚胎異常的機率也較高,因此,他還是提醒新手媽媽:「生子計劃應及早規劃。」而對於想生下一胎的夫妻,賴主任也提出下列建議做為參考:

1 規律的生活
對於計劃生下一胎的夫妻,正常的生活作息很重要,賴宗炫主任指出:「像是避免熬夜、找到適當的管道抒解壓力等,除此,夫妻應擁有規律的性生活。」

2 避免菸酒等不良嗜好
從醫學角度,生殖能力老化多半於35歲開始發生,如果有抽菸喝酒等不良習慣的女性,可能從30歲即提早發生生殖老化的狀況,不但影響受孕機率,即使懷孕也可能引發早產風險。」

3 適度運動
適度運動不僅可以排解壓力、穩定情緒,也能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增加心肺功能、提升免疫力,並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

4 進行卵巢功能評估
另外,對於35歲以上準備拼下一胎的夫妻,可考慮到婦產科進行卵巢功能與生育功能評估與諮詢,了解是否有生殖老化的問題,並及早對症治療。

5 超過半年沒受孕,請就醫
對於超過35歲的夫妻,若作息正常、夫妻有規律的性生活,倘若超過半年仍沒有成功懷孕,除了就醫進行生育力的評估檢查,了解是否有不孕症問題,同時盡早介入治療,甚至必要可藉由人工輔助,像人工受精或試管嬰兒療程幫助成功受孕,以免錯失黃金期。

哺乳期間能吃避孕藥嗎?
目前正在哺乳階段的新手媽咪,在產後3~4個月由於寶寶開始陸續添加副食品,哺乳次數減少,即使月經還沒來,卵巢也可能已開始運作排卵,如果想避免密集懷孕,賴宗炫主任指出:「夫妻行房時應採取避孕措施。」像是戴保險套或裝置子宮避孕器。至於哺乳期間能否服用避孕藥,雖然短期內服用口服避孕藥不會對於寶寶造成太大影響,不過長期使用擔心寶寶間接攝取過多的藥物,因此建議使用保險套或裝置子宮避孕器較為妥當。

 

二胎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諮詢/國泰綜合醫院婦產部資深主治醫師兼生殖醫學中心主任賴宗炫
模特兒/俏麗媽咪佩蓉&帥氣爸比阿吉&淘氣弟弟承佑
攝影/檸檬巷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