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教導孩子樂於分享

爸比媽咪總是樂於將自己的一切與孩子分享,當然也希望孩子能夠喜歡與人分享,然而對於年幼的孩子而言,分享是一件需要學習的大事,並非一蹴可幾,爸媽可別過於著急,請仔細閱讀以下文章,跟著孩子一起分享美好的人生吧!
教導孩子樂於分享

對年幼的孩子來說,「分享」並不容易!是一件需要學習的大事,該如何教呢?著急的爸媽們,可別幫孩子分享呀!

分享概念需要學習嗎?

「小莉,妳的冰淇淋分弟弟吃一半!」媽咪對著小莉說。

「為什麼要分弟弟一半?這是我很乖才有耶,我不要!」小莉大聲地回應。

「『妳怎麼那麼自私?妳可是姊姊!不然妳不要吃了!」媽咪生氣地威脅小莉。

分享屬於利社會行為的一種形式,而利社會行為是指自願做出有利於他人的事且不求回報,也不因為脅迫才做。由此可知,分享是一種選擇,但分享概念並不是與生俱來的!維新復健科診所兒童職能治療師林茂勳表示,孩子並不是天生就懂得分享的概念,是需要經過一定年紀的發展才逐漸學會。友緣基金會大林老師也指出,分享可能需要經營以及引導才能夠學會。

分享在人類的發展與延續上是很重要的!大林老師表示,基本上,人是群體動物,而社會運作的各行各業,彼此分工合作,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分享,我們將所學教給其他人,像是一台腳踏車到我們手上就是經過許多人分享的結果,分享是讓人類社會發展更進步很重要的基礎。

分享對於孩子有何重要?

分享牽涉到心性發展的層次,根據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Jean Piaget)提出認知發展理論的階段,可以知道在前運思期(2~7歲)的孩子大多以自我為中心,用自己的角度去詮釋外界,並且認為別人的想法與感受都和自己相同。而到3歲左右的孩子更是有「霸道」、「獨佔」的行為出現,因為動作發展和語言的表達都更為成熟,對於環境的探索也更為主動,因此時常造成爸媽的困擾。

分享的重要性在於它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孩子從以自我中心開始發展,凡事滿足自己的需求為主,接著學會觀察別人的想法與感受,進一步發展出同理心與利他行為。林茂勳兒童職能治療師指出,孩子想要學會分享的概念首先必須要打破這種「人我一體」的聯結,把自己與別人的感受與觀點分開。比如:桌上放了幾個玩偶,孩子會以為坐在他對面的孩子與他看到的玩偶是一樣的畫面,但其實對面的孩子只看到玩偶的背影。

孩子不懂分享 是很正常的!

爸比媽咪都瞭解分享帶來的意涵,以及社會經驗法則、價值觀已內化,因而時常不自覺要求孩子「你要和別人分享!」林茂勳兒童職能治療師指出,爸媽不知不覺要求孩子分享,其實是希望孩子避免養成自私或不懂合作的壞習慣,但是卻經常適得其反造成親子關係緊張!因此,大林老師表示,爸媽必須先瞭解對於年紀越小的孩子而言,分享是一件越困難的事情,如果爸媽可以接受此觀念,其實就是幫助孩子能夠分享很重要的觀念!

如何讓孩子瞭解分享?

其實,分享的概念對孩子來說十分模糊,因為他們認為「給予」出去的東西,是不會再回來的,就等同於「放棄」,因此才會緊緊保護自己的東西或將東西搶奪回來;特別是在家中的情境裡資源通常較多、也無需競爭的情況之下,孩子並沒有太多機會瞭解,並且體驗分享。

「輪替性的擁有」可以讓孩子初步學會分享的概念!林茂勳兒童職能治療師建議爸媽讓孩子先從體驗輪流與等待開始練習,特別是公共場合中的遊樂器材,例如:孩子很想玩鞦韆,但是已經有人在玩了,可以鼓勵孩子在一旁等待或者先去玩溜滑梯,用意是讓孩子知道他想要的事物是必須經過輪流以及等待的,經過多次輪流玩的經驗後,孩子就不會只是用爭搶的方式,而是學習等待別人先玩,接下來才輪到自己玩的概念。

先擁有才學會分享

在兒童發展的過程裡,孩子先學會擁有事物的自主性(自我中心),然後才打破界限去發展角色替代的概念,也就是用別人的觀點來去看事情。因此,假設孩子處於資源不足,時常處於匱乏或者需要爭搶的環境,那麼要學會分享就不是容易的一件事情!林茂勳兒童職能治療師表示,當孩子對於自己的所有物具備安全感和充分的自主權,才會有機會他人分享。

1、讓孩子擁有一段獨享時間:當孩子有自己和玩具的獨享時光,才會了解「我有我玩的東西,別人有別人玩的東西」,並且幫助提高孩子對於玩具的安全感和使用上的主控性。

2、提供玩具角落或者儲物箱,讓孩子存放他的玩具或用品,可寫上名字或貼上專屬的貼紙,幫助孩子確立所有權,並且讓孩子決定他與人分享的方式。

3、如果家中有「小客人」來訪,可以事先和孩子討論有哪些玩具是可以「借」給別人玩的,哪些是不能「借」的,免得到時候發生玩具爭奪保衛戰!另外,也可以和孩子討論待會可以和小客人玩什麼遊戲,讓孩子感到尊重,也對於玩具共玩做好事先的心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