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妳是否一直被浮腫的問題困擾著?其實,只要能揪出惱人浮腫背後的真正原因,搭配正確飲食和適當穴道按摩,改善浮腫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困難唷!
女性常見的浮腫原因,基本上可分成「生理性浮腫」和「病理性浮腫」兩大類型:
生理性浮腫的患者是今天討論的主角,有此一困擾的女性,雙腳有時會短暫出現浮腫的現象,多半是因為飲食失調(吃得太鹹)的緣故,或是久坐、久站導致下肢循環不良,亦可能是懷孕、生理週期、服用避孕藥、注射排卵針等原因而引起。另外,當身體疲累過度、工作型態日夜顛倒,也會使體內水份運行受阻而產生浮腫,所幸通常只要改善生活規律和飲食習慣,這些現象可以獲得不錯的緩解。
佳禾中醫診所院長羅明宇表示,時下可見不少20~50歲的育齡女性,在月經來潮前1~2週,輕則從雙腿踝部、重則延伸至小腿,會感覺到腫脹不適,甚至伴隨顏面及手部浮腫,在持續一段時間後隨著月經來潮逐漸消退,這是女性內分泌失調的常見警訊,必須特別留意。
病理性浮腫會長時間持續無法改善,有時是身體半側浮腫,但也可能與其他症狀合併出現,舉例來說,患者輕度活動(走路或爬樓梯)卻容易氣喘吁吁,甚至有高血壓、蛋白尿等問題,這時建議至醫院進行詳細檢查,確認是否罹患心、肺、腎或是甲狀腺等疾病,並且對症下藥治療。
更年期女性由於內分泌系統功能紊亂,可能莫名出現全身性水腫,症狀時輕時重交替出現,甚至持續長達數年或數十年,卻無法透過檢查發現異樣,因此,醫師將這種找不出確切病因的水腫稱為「特發性浮腫」。
另外,許多孕媽咪到妊娠後期,因為寶寶日益增大壓迫下腔靜脈,所以下肢會出現浮腫現象,症狀尤其在每天下午較為明顯,經一夜休息後晨間醒來又獲得改善,但若長時間持續浮腫未能消退,則稱為「妊娠浮腫」。
無論穴道按摩抑或針灸,其原理皆是藉由從外向經絡施以刺激,進一步達成調理身體的功效。羅明宇醫師說明,若針對浮腫問題而言,可以採取下肢略為抬高的姿勢,從腳背沿著小腿漸漸往大腿方向,混合使用按、壓、推、捏等指法按摩。只要有正確的按壓揉推到穴道,浮腫的問題很快就能獲得緩解,若能長期持以恆按摩,更是對徹底消除浮腫頗有助益。
步驟1 推揉陷谷穴
1.穴道位置
陷谷穴位於腳掌第二、三趾骨向腳背方向沿伸相交凹陷處。
2.按摩方式
以大拇指的指腹在陷谷穴上按壓推揉,力道由輕到重反覆多次,每日至少進行5分鐘可幫助消除症狀,對改善顏面浮腫、足部腫痛有不錯的效果。
1.穴道位置
太溪穴位於足內側踝骨尖端至足跟肌腱之間凹陷處。
2.按摩方式
坐著將一條腿抬起,左手劍指按在右腳太溪穴,施力深壓5秒鐘再緩緩放開,重複30下後換
腳輪替,每天早、中、晚至少各一回(左右腳各30下為一回)。
1.穴道位置
三陰交穴位於足內側踝骨尖端上方4指寬度的位置。
2.按摩方式
按摩手法與太溪穴相同,深壓5秒鐘再緩緩放開,重複30下後換腳,每日早、中、晚按壓至
少一回。可幫助血液及淋巴循環,改善下肢水腫並調理月經、賀爾蒙分泌等婦科問題。
1.穴道位置
水分穴位於肚臍上方1寸的位置。
單手劍指按壓水分穴,配合深呼吸將氣吸到丹田處並做穴位按摩,吐氣時施力按壓水分穴5
秒鐘後放鬆,每日重複進行至少30下。
按壓水分穴可促進水份代謝,幫助排除體內多餘水份,改善腹瀉、浮腫等問題。
最近時下正流行的「刮肝經」運動,是藉由外力對穴道施以按摩,主要目的在刺激下肢血液
循環、幫助氣血運行通暢,尤其對久坐、壓力大者特別適用。
肝經又名為「足厥陰肝經」,主要掌管疏泄(抒發宣洩情志)、藏血(儲藏不用的血)、宗
筋(男性生殖問題)三大功能。
肝經位於雙腿內側,從大拇趾沿著腳背、小腿、膝蓋至大腿根部連成一線,這些部位肥胖的
原因,我們可理解為肝的工作效能不良,所以才會堆積許多身體代謝不掉的廢物。肝經和自
律神經有關,但是和肝臟發炎並沒有實際的關連。
懷孕中的女性、經期前後、感冒、腸胃炎者皆不適合刮肝經。
每天不限次數,「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單一方向(切勿上下來回)的施力按壓拍打肝
經,亦可使用輔具幫忙按摩。
肝經單側有13個穴位(雙腿共計26個穴位),由下至上依序為:大敦、行間、太沖、中
封、蠡溝、中都、膝關、曲泉、陰包、足五裏、陰廉、章門、期門。以下,羅明宇醫師針對
肝經中4個重點穴位進行說明:
(1)太沖穴:位於大腳趾和二腳趾的趾縫間上1寸。揉太沖穴對壓抑的情緒具有宣洩的作
用、可以給心臟供血,和一旁的行間穴一起按壓效果會更好。
(2)行間穴:位於大腳趾和二腳趾的趾縫之間。搭配太沖穴向行間穴的方向推壓可消除肝
臟鬱積,幫助肝血源源不斷供應到心臟。
(3)蠡溝穴:位於足內踝上5寸的位置。可治療女性陰道搔癢、白帶不調、月經不調等婦
科問題。
(4)章門穴:章門穴位於肋骨邊緣,若將手掌貼於臉頰手肘自然下垂,肘尖對應到肋骨的
位置即為章門穴。敲打章門穴可疏肝健脾、調節五臟協調、防治婦科疾病、減輕體重,尤其
適合肝臟排毒功能較差、得過肝炎、大腿內側脂肪堆積較多的人。
長時間坐在辦公桌前或是寶寶呱呱落地後,不少女性在不知不覺中,大腿外側竟默默多了一
塊「馬鞍肉」!羅明宇醫師表示,想消除這塊肥厚的馬鞍肉,敲膽經可以提供一些幫助唷!
但敲膽經的真正目的並非著重於下半身減重,而是幫助身體臟腑的氣血及筋骨更加通暢,具
有養生保健的效果!
膽經又名為「足少陽膽經」,單側有瞳子髎、聽會、上關、頜厭等44個穴位(雙腿共計88
個穴位),其中又以敲擊環跳、風市、中瀆、膝陽關這4個穴位為主。膽經位於大腿外側褲
線的位置,敲膽經除了有幫助氣血通暢的作用,還能促進膽汁的分泌,讓吃下肚的食物得到
更好的分解與利用。
(1)夜間11點過後不敲:白天時間敲膽經較為適宜,因為夜間11點至淩晨1點(子時)是
氣血進入膽經的階段,此時應該讓膽經獲得良好的休息。
(2)保持心平氣和:敲膽經會讓人體的氣血上升,如果原先就處於氣盛狀態而氣血再度上
升,就像火上加油一樣會讓人感覺身體不適。羅明宇醫師提醒,情緒的大起大落會衝擊內分
泌,因此,保持情緒平和穩定也是維護健康的小撇步。
(3)經期延遲:部份女性本來經血量就少,敲肝經後血氣上升、肝熱下降,所以月經會略
有延遲,之後經期又會逐漸恢復正常。
(4)經期避免:月經來潮時建議少敲或暫時停止敲膽經。
(5)孕婦不宜:敲肝經可能帶來些微痛感,對孕婦來說並不合適,另一方面也擔心疼痛感引發宮縮會影響寶寶的安全。
(6)其他:感冒、腸胃炎、皮膚病患者不宜,另外,老年人敲膽經不應太勤,因為血升得太快也會加速體內調節速度,老年人易感不適。
坐在床上或者椅子上,腿部維持一定高度,用指節在環跳、風市、中瀆、膝陽關這4個穴位
點施力敲打,4個穴位都敲打到算一次,每天雙腿各敲至少50次。特別需要提醒的是,由於
腿部肌肉和脂肪都很厚實,所以敲膽經要稍微用些力,才能有效刺激穴位。
現代人長時間久坐,下半身肌肉少有機會鍛鍊到,按摩天樞穴與水道穴可以幫助胃部跟腸道蠕動,並且促進腹部脂肪代謝和血液循環。
天樞穴恰為人身之中點,常用以治療腸胃疾病,位在肚臍往左右各3指寬度處,主要可以治療便秘、腹脹、腹瀉、臍周圍痛、消化不良、噁心嘔吐等病症。
至於水道穴,則位於肚臍下4指併攏寬度,再距離正中線旁開3指併攏寬度之處。對腸道蠕動具有雙向調節的作用,同樣可以改善便秘、腹瀉,更能配合縮腹動作幫助消除腹部水腫。
(1)懷孕、月經來潮前、感冒、吃飽飯後等不適宜。
(2)按摩方式:每天不限次數,每次按壓5~10分鐘即可。但因為腹部穴道內有重要腸胃臟器,所以飯後尤其不適合按壓。
每天持續規律的運動,再加上健康營養的飲食內容,是雕塑曲線的不二法門。
建議女性無論再忙碌,一定要養成每天最少30分鐘的運動習慣,可以從較為緩和的原地踏
步、快走、慢跑、抬腿、拉腿,再進階到有氧體操、游泳、騎自行車,都能幫助大腿和臀部
肌肉變得緊實。
羅明宇醫師也提醒,產後的媽咪們不應急著恢復身材而激烈減重,想雕塑身型或消水腫,除
了運動之外,也要注重飲食的營養均衡及熱量控制,多留意澱粉、醣類、脂肪的攝取量,並
且補充優質的蛋白質,再搭配適當的運動,就能有效的改善下半身曲線,找回以往的曼妙風
采唷!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諮詢/佳禾中醫診所院長羅明宇
繪畫/日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