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調查顯示,全球每6名10至19歲的青少年,就有1人正經歷心理健康問題。
在台灣,自殺雖然已不再是十大死因,但在15至24歲的年輕人中,卻始終高居前三名。這不只是數字,更是社會必須正視的警訊。
青少年走進診間的原因,常見於不願上學、人際矛盾或感情困擾。這些表象背後,往往潛藏長期未被理解的痛苦。
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銀光學苑袁瑋主任解釋,青春期就像一場「情緒暴風雨」,原因來自三個方向:
青少年大腦中的「邊緣系統」受到荷爾蒙強烈刺激,但負責理智與控制的「前額葉」尚未成熟。結果就像「油門踩到底,煞車卻還沒裝好」,衝動與情緒爆發自然難以避免。
同儕關係的冷熱無常、社群媒體的無止盡比較、對「我是誰」的身份焦慮,以及「想獨立又想依賴」的矛盾,都讓青少年在情緒上風雨交加。
他們有想法,卻未必能被聽見;想尋求專業協助,卻擔心遭到貼標籤。無力改變的狀況,使他們更容易陷入困惑與挫折。
「等他長大就好了!」是許多家長的想法。但研究顯示,青春期沒被處理好的心理困境,會像影子一樣跟著孩子一輩子,在婚姻、職場、人際關係裡,不斷重複同樣的痛苦模式。相反的,若能在早期就介入、給予支持,孩子往往能展現驚人的韌性,學會照顧自己,甚至比大人更懂得面對壓力。
→暢通求助系統:台北市1999轉8858、衛福部24小時「1925依舊愛我」安心專線,都是隨時可打的資源。15~45歲民眾還有每人3次免費心理諮商。
→全民心理教育:從小培養心理健康觀念,特別是成人壓力的管理、溝通方式與對心理健康的重視,會深深影響孩子。
→引導媒體影響:引導或引進傳達包容、獨立思考的內容,形塑青少年對世界和自我的正向觀念。
→善用資源:學校輔導室、心理諮商所、身心科門診,甚至優質 podcast或書籍,都是很好的選擇。
→尋找榜樣:學長姐、堂兄姐或值得信任的前輩,可能比父母更懂那份心情。
→練習和家人溝通:挑對時間說心裡話,也要給爸媽時間適應,畢竟上一代沒有「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教育從小開始:就像教孩子刷牙預防蛀牙一樣,心理健康也需要從小培養。
→理解與接納:荷爾蒙與大腦發展讓孩子矛盾、叛逆,爸媽要先理解,而不是急著糾正。
→培養親子關係:一起運動、看劇、聊天,「先有關係,才有影響力」。
→尊重與支持:尊重不代表認同,而是接納孩子有不同想法並同理感受,讓孩子敢開口。
→勇敢尋求專業協助:不要害怕看身心科,心理治療不只是吃藥,還包括個別或家庭諮商。若孩子想單獨和醫師談,爸媽也要學會信任。
研究顯示,只要青少年能感受到「自在與人相處」、「知道別人對自己的期望」、「對生活有掌控感」,其性格就會往正向發展,情緒更平穩、做事更認真負責。
在成長的道路上,孩子需要的不是完美的父母,而是能理解、願意陪伴的大人。當爸媽成為「安全的避風港」,孩子便能放心探索、勇於嘗試,遇到困難也會願意尋求幫助。
而這一切的起點在於,父母要先照顧好自己。因為身心健康的父母,不僅是孩子最好的榜樣,更是孩子最強大的力量來源。
整理撰文/江睿毓
資料來源/振興醫院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