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們總以為「愛」是溫柔的擁抱、甜美的稱讚和熱切的關心。長大後,才慢慢懂得,原來有一種愛,是不擅言辭的沉默,是每天早出晚歸的背影,是夢裡仍牽掛的深情。這樣的父親,正是阿金醫師筆下《爸爸的錢包》中,最令人動容的角色。
讓我們從阿金醫師的童年開始,慢慢感受這段沉默卻深刻的父子情。或許在某個瞬間,你也會看見自己。
童年的阿金醫師,總覺得父親安靜又難以親近。當時家境不寬裕,爸爸每天很早出門工作,下班後也習慣到街上找朋友聊天,直到孩子們睡覺才回家,因此父子間的互動非常少。
阿金醫師與母親的感情較為親密,家中六個兄弟姊妹主要都由媽媽照顧。相較之下,爸爸的沉默讓他覺得彼此像是活在兩個世界。
小時候考了98分回家,爸爸總會扭著阿金醫師的耳朵,皺著眉說:「怎麼這麼粗心大意?」但阿金醫師一點也不覺得委屈,因為那耳朵只是「意思意思」地被扭了一下。他知道,爸爸其實是高興的。雖然一句稱讚也沒有說出口,但當天晚上,家裡總會出現一盤熱騰騰的炒麵。父親不說讚美,但那炒麵,就是他獨特的鼓勵方式。
還有一次,爸爸喝醉後沉沉睡去,夢中喃喃地說:「你們不要拿走我的錢,那是阿金讀書的錢,我再怎麼窮,也會留給他唸書!」這不是醉意中的胡言亂語,而是內心深處最真切的牽掛。這些話語與行動,或許不起眼,卻深深烙印在阿金醫師心裡,成為他記憶中最深刻的父愛印記。
▲小時候爸爸不管多晚回家,隔天一早還是準時送阿金醫師上學
儘管沉默寡言,父親的愛從未缺席。長大後,阿金醫師開始回想起那些看似微小卻溫暖的細節。每天回家後,父親會將口袋裡的零錢倒進錢罐,當家裡缺菜錢時,媽媽就會從中拿錢應急。
繪本封面畫的是父親騎機車載著他去念書的畫面,那是最日常的陪伴,也成為他記憶中最溫暖的片段。更感人的是,當年他念書時的恩人(中學的校董)的母親過世時,父親特地搭了7小時的車前往弔唁,並在現場默默幫忙打掃。這份無聲的感謝與體貼,他並未告訴兒子,直到恩人轉述,阿金醫師才得知。
在成長過程中,阿金醫師曾對父親懷有怨懟。過去住在祖厝時,母親常被親戚欺負,父親卻未曾出面保護。更讓他痛苦的是,母親在他17歲那年因病過世。當時家境貧困,母親心臟病排隊等待手術足足兩年,卻在手術前一天離世。
當時阿金醫師正值考試,為了考試錯過了與母親道別的最後機會。這份愧疚轉化成對父親的責怪,認為「是爸爸沒有照顧好媽媽,才會變成這樣」。他甚至帶著「恨」進入醫學系,想查清楚母親過世的真相,也藉此對抗內心的悲傷。
來自馬來西亞的阿金醫師,當初選擇醫學系,表面原因是「只有醫學系回國會被承認」,但更深層的動機,是帶著對母親過世的愧疚與不捨,希望查明真相,為母親討回公道。
而在成為醫師後,他漸漸體會醫學的無常與複雜,許多結果並非人力所能左右。這段經歷讓他將過往的遺憾,化為工作中的堅持與信念。
他特別注重讓家屬有機會無遺憾地道別,因為自己當年錯過見母親的最後一面,深知這份失落的痛楚。他也會詳細說明病情,將資訊寫成文字,讓家屬帶回與親友溝通,避免像當年母親病情隱晦帶來的無奈與困惑。
阿金醫師坦言,行醫不只是治療病人,更像是在療癒當年那個17歲懷抱怨懟與傷痛的自己。
▲很多事爸爸沒有說出口,但他一直用自己的方式守護著孩子
隨著年紀增長,特別是當自己也成為爸爸後,阿金醫師漸漸理解父親的成長背景與表達方式。那一代的男人,或許從不說「我愛你」,卻用盡一生的努力,確保孩子不挨餓、有書可唸,擁有選擇未來的自由。
在父親80歲生日那天,他藉由讓自己的兒子先擁抱爺爺,自己再跟著抱上去,完成了人生中唯一一次與父親的擁抱。雖然有些尷尬,卻讓壓抑多年的情感有了出口,父子倆的眼眶都悄悄濕潤了。
有一次返鄉途中,阿金醫師搭乘的飛機遇上劇烈亂流,心跳得彷彿要衝出胸口。那一刻,他心底深埋多年的情感湧現,忍不住在書頁上寫下:「爸,我愛您。」他希望,如果真的發生什麼意外,這句話能被傳達出去。
每寫下一個字,他感覺多年來的心結逐漸鬆開。雖然至今仍難以直接對父親說出口,但阿金醫師默默希望爸爸有一天會翻到那一頁,讀懂他的感謝與愛。
他明白,像父親這樣的人,愛多半藏在行動之中。從那個裝著零錢的錢罐、那一盤炒麵、到那場7小時車程中的低調致意,都是他心中最深沉、最真摯的愛。
如今,阿金醫師努力想成為一個不一樣的爸爸。他想主動擁抱孩子、表達鼓勵,但發現青春期的孩子「很酷」,不太給他親近的機會。他苦笑說,自己是個「夾在中間的爸爸」,既渴望表達愛,又不容易被接受,既不像父親那樣沉默,也不像孩子那樣自在。
然而,他相信:「愛不一定要靠語言或擁抱,只要對方感受得到,那就是愛。」現在,他會為孩子買喜歡的衣服、點他們愛吃的食物、默默守在他們身邊。這些舉動也許不浪漫,卻是真心的愛。
回頭看自己與父親的關係,阿金醫師也慢慢懂了。雖然父親從沒說過「我愛你」,卻從未讓他缺過午餐費、書籍費;無論家裡多窮困,總會為他預留學費。這些沒說出口的愛,反而成了他心中最深的依靠。
▲阿金醫師(右)與插畫家deer(左)為繪本簽名
對阿金醫師來說,創作繪本《爸爸的錢包》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能完整記錄這段珍貴的父子情感。為了還原童年記憶中的模樣,他特地翻出很多老照片,包括老家門口的樣子、和堂妹一起盪鞦韆的畫面,甚至還向同學借回當年用過的課本。
插畫家用溫暖又細膩的筆觸,把這些場景畫得很生動,也讓爸爸那份雖然沉默卻很厚實的愛,清清楚楚地呈現在讀者眼前。封面上,爸爸騎著機車載著他,那畫面看起來很平凡,卻是那個年代最真摯的父愛象徵。
參與繪本創作,不只是回憶的重現,更像是一場療癒之旅。阿金醫師透過文字與圖畫,重新與父親對話,也慢慢與過去的自己和解了。
很多人以為,愛一定要說出口,要常常擁抱和表達才算數。但阿金醫師的人生故事告訴我們,有一種愛不說,卻無處不在。它藏在每天早出晚歸的背影裡,藏在一盤炒麵、一趟長途探望裡,也藏在孩子先去抱了爺爺,爸爸才靜靜跟上的那個擁抱中。這樣的愛,雖不華麗,卻最深刻。
採訪撰文/江睿毓
專訪/ICU醫師陳志金
圖片/《爸爸的錢包》小宇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