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寶寶在密閉空間中哭鬧,爸媽不僅要處理孩子的情緒,還要面對來自周圍的壓力。他們一邊焦急地想安撫寶寶,一邊擔心打擾他人,甚至因無法立即平息哭聲而感到羞愧或自責。以下這樣的景況,你是不是也感覺熟悉?
剛搭上高鐵不久,1歲半的小安突然放聲大哭,怎麼哄都沒用。媽媽拿出奶嘴、玩具、零食,全都無效,抱起來還哭得更大聲。車廂裡的乘客開始回頭,有人皺眉,有人嘆氣,讓爸媽壓力倍增。
這時,爸爸竟低聲抱怨:「怎麼還在哭?妳都不會哄嗎?」媽媽瞬間覺得委屈又心累。明明已經夠焦頭爛額了,另一半卻還這麼數落,真的快撐不住。
就在心煩意亂的時候,一位阿姨輕輕對媽媽點了點頭,像是在傳遞一種理解與支持。媽媽深吸一口氣,放慢語速安撫,漸漸地,小安的情緒穩定下來,哭聲也慢慢停了。
寶寶在公共場合哭鬧時,家長已經夠焦急,比起指責或不耐煩,家人多一點理解,旁人多一點包容,都能讓這種困境變得更容易度過。
當寶寶突然在密閉空間裡哭鬧,爸媽先別慌張,試著理解原因,更能心平氣和地安撫他。
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聯合心理諮商所 林怡慧心理師說明,1到3歲的寶寶可能會分不清夢境與現實,對環境變化感到不安,例如在密閉空間醒來時,會覺得像在夢境中,或是對陌生人、陌生氣味感到害怕,容易因此產生焦慮與恐懼。
這個年紀的寶寶情緒調節能力尚未成熟,非常依賴主要照顧者的安撫。年紀越小的寶寶越需要透過他人來調節情緒穩定自己。當他們處在不熟悉的環境,或是感受到照顧者的焦慮時,會更加不安。
林怡慧心理師強調,父母的焦慮情緒會直接影響寶寶。如果父母太過緊張、語氣急躁,寶寶會接收到這些非語言的訊息,感受到危險而更加哭鬧。父母如果過度擔心自己做不好,或急著要寶寶安靜,語氣變得更急躁,反而加劇寶寶的焦慮而更難安撫,父母又更焦急,雙方更陷於這種窘境。
媽媽包裡總有一些法寶,帶對這些小物品,讓寶寶有安全感,也能有效分散注意力。
出門時帶上寶寶最愛的小被被、玩偶、奶嘴等安撫物,盡量維持寶寶熟悉的氣味,給孩子安全感。
年紀稍大的孩子,讓他知道即將發生的事,例如「我們要去坐飛機,可能會有點吵,但媽媽會一直陪著你。」讓寶寶對即將發生的事情有所預期,以降低不確定感。
小餅乾、安靜的玩具(例如貼紙書、磁性畫板)有助於分散注意力,減少哭鬧機會。
主要照顧者陪伴在身邊是最重要的,更別忘了先穩定自己的情緒,爸媽辛苦了!
①穩定自己的情緒:寶寶的哭鬧可能讓家長感到焦慮或壓力,但家長的情緒會直接影響寶寶。深呼吸,提醒自己冷靜,以穩定的心態去安撫寶寶。
②主要照顧者的陪伴:主要照顧者的穩定情緒與陪伴,能讓寶寶安心。可以輕聲對寶寶說話,讓他知道有人在身邊,減少孤立感。
③溫柔安撫:用溫柔的語氣跟寶寶說話,規律地安撫有助於情緒的調節,可以安定寶寶的情緒,例如抱抱、拍拍,或輕輕地搖晃,如果寶寶喜歡音樂,可以播放輕柔的背景音樂。
④提供安撫物品:如果寶寶有特定的安撫物品,如奶嘴、安撫巾或心愛的玩偶,讓寶寶抱著這些物品,熟悉的觸感和味道都有助於降低焦慮。
⑤滿足基本需求:檢查寶寶是否因為飢餓、尿布濕了、或是過熱或過冷而感到不適,適時給予餵食、更換尿布或調整環境。
⑥適時改變環境:如果可能的話,可以帶寶寶到較安靜的空間,例如飛機上的洗手間附近、高鐵的連接處等,讓寶寶有機會稍微轉換環境,降低刺激。
⑦用肢體接觸傳遞安全感:有些寶寶透過肌膚接觸可以更快安定,例如讓寶寶趴在胸口聽父母的心跳聲,或輕輕地按摩背部,讓他感受到安全感。
⑧轉移注意力:對3-5歲的孩子,可以嘗試讓他們參與選擇,例如「你想聽故事,還是玩貼紙書?」給予他們主控感。此外,也可以利用遊戲或觀察周圍環境的方式,例如「你看,那邊有一架飛機!」來分散寶寶的注意力。
林怡慧心理師指出,亞洲文化特別強調責任與努力,導致許多人即使感到焦慮,也不輕易尋求幫助,往往等到身心出現問題才選擇就醫。
育兒過程中,寶寶的哭鬧難免讓父母感到壓力與焦慮。然而,這是一場長期的旅程,除了付出愛與耐心,父母也需要學會照顧自己的情緒。當父母能夠穩定內心,寶寶也會感受到安全感。
「沒關係,這些情緒都會過去的!」我們可以試著接納寶寶的情緒,同時也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不要對自己要求過高,允許自己犯錯,給自己時間適應與學習。
父母常常會擔心影響到別人,或是被別人評價。身為旁觀者,如果在公共場合遇到寶寶哭鬧,其實可以這樣做:
家長已經夠焦慮了,過度關注只會讓他們更有壓力。給予父母尊重和空間,毋需過度干涉。
不需要對家長投以「你孩子怎麼這麼吵?」的眼神,或是發出不耐煩的嘆氣聲。
用關懷但不干涉的態度,如果爸媽看起來手忙腳亂,可以輕聲詢問:「需要幫忙嗎?」
有些人會試圖「幫忙哄孩子」或下指導棋,但這樣可能會讓孩子更害怕,最好的方式是尊重家長的方式。
理解孩子的哭鬧是成長的一部分,換個角度想,也許這個孩子長大後,會是你的朋友、同事、甚至家人。
在密閉空間中,一句溫暖的問候,一個鼓勵的微笑,都能讓寶寶家人感到安慰,也能讓這個空間充滿更多溫情。
我們都曾是孩子,也許有一天,我們的孩子也會在公共場合哭鬧。當我們選擇包容、理解,而不是抱怨、指責,這個社會就變得更溫暖。
所以,下次在密閉空間裡遇到哭鬧的寶寶,給爸媽一點空間,一個微笑,或者只是靜靜地做自己的事,這些小小的行動,都能讓這個世界更友善一些!
林怡慧
學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 碩士
專業:情緒焦點伴侶治療國際認證治療師ICEEFT Certified EFT Therapist、情緒焦點伴侶治療國際認證督導ICEEFT Certified EFT Supervisor
現任:聯合心理諮商所心理師、社團法人亞太情緒取向伴侶與家族治療協會會員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