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到有人說「我必須改變」、「再這樣下去不行」、「我一定要變得更好」,表達出想要改變的心情。例如:
「總是為了一點小事就悶悶不樂,我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為什麼嘴總是這麼笨?都這個年紀了,不能再這樣了!」
「又出包給同事添麻煩了。我一定要趕快熟悉流程,不能再這樣了。」
「又對孩子發脾氣了,我不能當吼媽,為了孩子要好好加油。」
「我一定要趕快適應現在的工作,必須更努力。」
接著他們會說:「所以我想要改變!」但是,當我們說想要改變的時候,其實往往是處於不好的狀況,感到痛苦、辛苦的時候。
例如,在工作上犯錯感到沮喪的時候,或是忍不住和別人比較後,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而感到失落的時候,又或者是在人際關係上遇到困難而感到煩惱的時候。也可能是因為朋友的批評「就這樣真的沒關係嗎?」或是看到周圍的人的表現而覺得自己也要好好表現才行,所以產生這樣的想法。
又或者,當你到了新的環境,急著適應、急著做好一切時,也可能會產生這樣的想法。因此,才會說自己必須要改變,或是認為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我們是否認為「必須成長」、「必須努力」,卻又太勉強自己,最終導致自我內耗了呢?成長和努力固然重要,但如果過度努力反而消磨自我,那就太可惜了,最重要的是「自己」。
當內心浮現了「必須改變」、「這樣下去不行」、「我一定要變得更好」這些想法,在開始努力或奮鬥之前,還有一件更重要的事:希望你能先關心自己,先停下來思考一下,是不是對自己太過苛求了?是不是正在自我內耗呢?
希望你在力求改變前,能從這一步開始—先照顧好此刻的自己。
想想看,是不是太過苛求自我了?多愛自己一些吧!
只是,有的人不太容易察覺到自己有多辛苦。我們可以留意和日常不同的自己,覺察真實的感受。例如:
莫名地感到焦躁。
在社群媒體上PO了傷人的留言。
開始暴飲暴食。
連洗澡也覺得好累。
早上很難起床。
當你發現自己和平常不太一樣時,想想看:「我是不是在忍耐著什麼?或是有什麼壓力嗎?」一旦你意識到現在壓力很大、覺得很痛苦,這就是應該開始好好休息、照顧自己的起點。
從日常的行為中,察覺自己心累的訊號。
當想要改變的時候,建議要反過來、先休息一下。
比起「該做的事」,更應該要找到「可以不做的事」。
「我覺得」和「應該要」,是兩件不同的事情。
「普通」、「常識」和「慣例」,不過某些人的個人觀點罷了。
不要把獲得認同或得到讚美當成努力的目標。
你的改變,是要變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1.放下必須「盡全力」的迷思,就算做不到,也不要貶低自己的價值。
2.不必活得人見人愛,別委屈自己迎合其他人的標準。
3.別人的課題,不值得你總是放在心上,保護自己的情緒最優先。
4.聽從自己的心聲不是自私,珍惜每一個會感到幸福的小事。
5.想要改變很棒,重要的是用自己的步調和喜歡的方式做出改變。
文字提供/《喜歡自己就夠了:不必配合誰要求的100分,這樣的我已經很棒。暖男身心科醫生終結自我否定的45個低內耗練習》幸福文化
文/藤野智哉
譯/卓惠娟
整理/江桂香
圖片來源/Photo-ac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