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跑著的時候,我想著這三件事,我發現身體和心理是一樣的。
身體和心理一樣,很多地方都有些小問題、不舒服,但我們通常覺察到的是「最不舒服」的那一塊。
我們如果有經濟上的負擔,可能會對經濟上的開支特別敏感、但如果經濟上的問題解決了,又會突然發現對健康的問題特別焦慮。又比如,我們對另一半的信用問題特別感冒,經過不斷溝通,取得信用以後,可能又會對對方的說話態度問題開始不滿,或許對方說話態度一直都是如此,只是原本的信用問題比較嚴重,因此那時候最嚴重的的是信用問題,當這個問題淡化了,另一個問題就明顯浮上了。
也有可能,真的是一個問題被另一個問題取代了。
當我的左膝蓋不舒服了,可能沒過多久,右膝蓋也開始了,可能就是代償,因為左邊不舒服,所以身體就會幫忙叫出另一個部分來幫忙,所以來幫忙的部分負擔就會變大,可能超出他本身能夠負荷的程度,所以代償的不適就出現了。這是一種自然的自我保護,但過度了就變成更大的傷害。
如果關係中一個不舒服,我們沒有處理也沒有正視,忍耐反而會讓我們用更多自我保護(騙自己、否認不舒服)去代償,結果卻是更大的傷害範圍,因為關係中的問題並沒有解決,只是延伸。
因為身體有過一些不舒服的經驗,所以可能讓我們再次從事一樣的運動時,會有害怕和擔心,會不會又發生一樣的不舒服?那我還要去運動嗎?想運動但又害怕受傷,而造成我們的擔憂和猶豫。
關係當中更是,如果有過受傷的經驗,一定也會讓我們對未來再次踏入關係、或是延續關係感到焦慮,這些對未來的擔憂,是來自對未知的焦慮,非常正常,但也只有透過修正和調整,才有可能改善,光是擔憂卻沒有調整,是不可能解除焦慮的。而調整和修正時,焦慮也還是會在,但透過嘗試、再嘗試,經驗會告訴我們,原來過去的經驗可能不會再發生、可能會改善,也才能讓我們對未來的擔憂漸漸放下。反之,如果每次經驗都是一樣負面,那對未來的擔憂就很難降低。
一般人和自己身體的相處,通常很容易可以自我覺察,哪裡痛、哪裡不舒服,很本能就能「感受得到」,所以引發而來的擔憂、抗拒、自我保護,也都非常明顯。
而在關係中的經營和不舒服,卻常常被我們忽略,忘了要去感受和覺察,也就忽略了我們其實在焦慮、抗拒和自我保護。
這三件事情其實身體和心理都是一樣的,自我覺察才能讓自己有效脫離抗拒和焦慮。
撰文\許嬰寧 鐵人心理師
圖片來源\photo-ac
現職:初和心理諮商所創辦人
專長:人際議題,情緒困擾,自我探索及親子關係。
經歷:美國哈佛大學人類發展心理教育研究所畢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諮商心理教育研究所畢
台灣大學、台北醫學大學、東吳大學心理師